?
?
?
2001年度
廣州市環境質量通報
?
?
?
?
?
?
?
?
?
?
?
廣州市環境保護局
二〇〇二年五月
?
?
一、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2001年是全面實施“十五”計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我市“三年一中變”工作的最后一年。市委、市政府以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積極應對國際國內形勢的新變化,帶領全市人民銳意進取,團結奮斗,努力克服各種困難,較好地完成了市十一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實現了“十五”計劃的良好開局。全市完成國內生產總值(GDP)2684.83億元,比上年增長12.7%,實現了主要經濟指標的預期目標,進一步增強了綜合經濟實力,為廣州市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二、環境質量繼續改善
200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及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環境保護工作以建設最適宜創業發展和生活居住城市為目標,圓滿地完成了以“三年一中變”和迎“九運”為重點的全部環境保護工作,為“九運會”的成功舉辦提供了良好的設施和優美的環境,被國家建設部授予“迎九運基礎設施及環境綜合整治特別獎”和“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榮獲“國際花園城市”稱號。全市總體環境質量繼續得到改善,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朝著協調發展的方向前進。
1.城區環境空氣質量繼續保持良好
2001年,環境空氣質量繼續保持良好,城區環境空氣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總懸浮顆粒物和可吸入顆粒物年平均值分別為0.051毫克/立方米、0.071毫克/立方米、0.150毫克/立方米和0.073毫克/立方米,均優于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降塵量年平均值為6.26噸/平方公里.月,也優于廣州地區暫行標準;藍天白云出現率為57.0%,比2000年增加5.9個百分點。
2001年空氣污染指數(API)范圍在17~134之間,空氣質量出現優和良的天數達353天,占全年的96.71%;藍天出現頻率為57.0%,高于2000年;首要污染物的出現比例分別為可吸入顆粒物63.3%,二氧化硫20.4%,二氧化氮16.4%。城區空氣污染以機動車污染和工業污染為主。
2001年廣州地區降水酸度(pH)值為4.59,略劣于2000年,酸雨頻率較2000年增加了8.14個百分點,酸雨污染形勢不容忽視。
2.珠江廣州河段水質繼續好轉,東江北干流(廣州段)水質尚清潔,流溪河水庫水質優良
珠江廣州河段氨氮年均值為1.83毫克/升,溶解氧年均值為3.6毫克/升,高錳酸鹽指數年均值為4.48毫克/升,生化需氧量年均值為3.28毫克/升,亞硝酸鹽氮年均值為0.156毫克/升,石油類年均值為0.023毫克/升,總磷年均值為0.19毫克/升,7項水質主要指標均優于2000年,水質繼續好轉;除氨氮、亞硝酸鹽氮、總磷和溶解氧外,其他指標優于國家標準;全河段屬中度污染級。各監測斷面污染從重到輕依次為獵德、黃沙、東朗、長洲、硬頸海、墩頭基、平洲、鴉崗和蓮花山斷面,入境的鴉崗、平洲斷面和出境的蓮花山斷面污染程度相對較輕。
市區18條河涌(塞壩涌由于清淤工程未進行監測)水質污染嚴重,主要以石油類和有機污染為主,而揮發酚、錳和汞污染也占有一定比例,其中沙河涌、西濠涌、鴨墩水、棠下涌、東濠涌和車陂涌屬嚴重污染級,其余河涌屬重度污染級。
2001年,荔灣湖、東山湖相繼完成截污、清淤工程,麓湖截污工程也已完成,正進行改善湖水水質的實施工程,荔灣湖和麓湖湖水水質已有所改善,總的來說市區四個人工游覽湖污染仍然較嚴重,主要污染指標為溶解氧、化學耗氧量、生化需氧量、氨氮、亞硝酸鹽氮、揮發酚、總汞、石油類、錳等。四個人工游覽湖污染從重到輕排序依次為流花湖、東山湖、麓湖和荔灣湖,其中前三個湖屬重度污染級,荔灣湖屬中度污染級。
東江北干流(廣州段)全河段平均污染指數僅為0.18,屬尚清潔;五個斷面中只有石龍河總磷出現超標,其余斷面各項目未出現超標;與2000年相比,全河段平均污染指數下降0.11。
流溪河水庫水質優良,水質為Ⅰ類,屬清潔級別。
3.城區聲環境質量繼續好轉
2001年區域環境噪聲為54.1分貝,比2000年下降 0.1分貝;道路交通噪聲68.9分貝,比2000年下降 0.2分貝。
??? 2001年城區晝間等效聲級(Leq值)為62.0dB(A),夜間等效聲級(Leq值)為55.9dB(A)。與2000年對比,2001年城區晝間等效聲級持平,夜間等效聲級下降0.3 dB(A)。
?
三、環境保護工作成績顯著
?? ?2001年我市在經濟持續快速穩定發展的同時,總體環境質量進一步得到改善,與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開展的各項環境保護工作密切相關,2001年我市環境保護工作主要取得了如下幾方面的成績。
??? (一)地方環境法規體系日趨完善
??? 《廣州市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規定》于2001年6月1日開始施行,標志著在目前國家現有的環保法律法規體系中,我市已全部完成了相配套的地方環保法規的立法工作。經修訂后的《廣州市環境噪聲污染防治規定》也于10月1日開始施行,為進一步保護和改善環境提供了法制保障。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及我國加入WTO的要求,我市還啟動了對地方環境保護法規進行清理整編工作,并廢止了于1997年9月1日起實施的《廣州市禁止生產、經銷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餐具的規定》。
??? (二)環境保護前置管理的領域得到進一步拓展
2001年我市在對建設項目用地審批實行環保前置管理的基礎上,又對重大規劃和建設項目的決策提前進行了環保前置管理。在實施“南拓發展戰略”、啟動番禺黃閣片的區域性開發工作中,環保部門提前介入,先后組織編制了《番禺區黃閣片環境影響評價與規劃》和《大南沙地區環境保護規劃綱要》,為政府有關部門提出環保方面的建設性意見。理順了環保與規劃部門共同對餐飲業等污染型項目審批管理的職責,規定凡在廣州市區內的住宅樓、商住樓改建餐飲業等有污染隱患的項目,必須先到規劃部門辦理改變功能手續,環保部門憑規劃部門的審核意見決定是否辦理環評等手續,規劃部門再憑環保部門的環評審核意見決定是否準予報建,從而提高了對餐飲業的審批質量,有效杜絕了因前置管理不足而帶來的污染擾民問題。
??? (三)環境保護規劃編制工作邁上新臺階
??? 以廣州城市“南拓、東進、北優、西聯”的戰略規劃為指導,以建設最適宜創業發展和生活居住的城市為目標,開展了《廣州市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規劃》的編制工作,并于2001年5月完成了有十多位國內知名專家參與的咨詢。
2001年還針對未來發展的重要資源保護和區域開發環境保護問題,組織開展廣州市工業環保規劃、東部工業環保規劃、南部環保規劃、水資源環保規劃和流溪河環保規劃等環境保護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
?? ?(四)環保監督執法力度明顯加強
??? 1.“環保嚴打”收到良好的警示效果
為了鞏固我市“一控雙達標”取得的成果,防止已達標排放污染物的企業反彈,制止“十五小”企業死灰復燃,禁止獵殺、經營野生動物、盜伐林木,有力打擊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的違法行為,我市環保、經貿、監察、林業、工商、建設、農業、城管等部門根據國家環保總局、經貿委、監察部、林業局在全國開展嚴肅查處環境違法行為專項行動的統一部署,密切配合,協同作戰,結合本市存在的突出環境違法行為,開展了聲勢浩大的“環保嚴打”行動。全市各有關部門共出動5335人次,檢查了5000多個單位,嚴處了近30個違法單位,收到了良好的環境警示效果。
??? 2.迎“九運”專項執法取得明顯效果
為了以一流的環境迎接“九運會”在廣州的舉辦,以實際行動當好東道主,我市環保等多個部門,在做好平時環保工作的基礎上,聯合開展了迎“九運”專項環境執法整治工作。據監測,“九運會”期全市空氣質量保持在優和良的水平,為運動員和來賓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 3.強化水環境污染監督管理
建成東江北干流劉屋洲河段新水源泵站,使供水能力占全市供水量三分之一的西洲、新塘水廠的水源水質提高到地表水環境質量Ⅱ類標準。
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護流溪河飲用水源,分四期對60多公里的堤圍進行整治,強化對兩岸陸源污染的環境監督管理工作,對西村、石門、江村一級水源保護區和衛生河兩岸違章建筑的村民住宅、倉庫及個體經商攤檔等生活垃圾、廢棄物和廢水進行了拆除和清理,使江村、石門、西村水廠吸水點的水質得到改善。
各區、縣級市完成了轄區內禽畜養殖業養殖規模、污染及治理狀況和存在問題的調查研究,加大了對禽畜養殖業的清理整頓和監督管理力度。
??? 4.加強固體廢棄物的監督管理
對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和危險廢物轉移聯單進行了規范管理,檢查產生廢棄物的企事業單位122家,查處環境固廢污染案件8宗。番禺區開展了區屬以下企業固體廢物申報登記工作,越秀區開展了廢油脂規范化管理的試點工作,荔灣、東山、天河開展了機動車維修行業廢機油集中回收處理工作。
(五)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工作穩步開展
從2001年1月1日起,全面實施國家輕型汽車污染物排放新標準,對未列入《廣州市汽車污染物排放合格車型目錄》的車型一律不予上牌。被列入國家限期停產名錄的5種車型按期停止了生產。加大對報廢車輛的處理力度,對于應報廢的小車采取當場軋壓、大車采取切割大梁等強制報廢措施,共報廢機動車5163輛。
機動車道路檢測執法工作正常開展,路檢點共設置21個,共檢測汽車176340輛次,排氣合格的109769輛次,合格率為62.2%;其中汽油車91024輛次,排氣合格的69325輛次,合格率為76.2%;柴油車85316輛次,排氣合格的40444輛次,合格率為47.4%;共檢測摩托車32758輛次,排氣合格的16903輛次,合格率為51.6%。檢測車輛中本地點總數的50.3%,合格率為73.4%。
??? (六)城市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進展
大坦沙污水處理廠經過挖潛改造,處理能力由30萬噸/日提高到33萬噸/日,三期工程(22萬噸/日)開展了征地拆遷工作;獵德污水處理廠一期22萬噸/日工程已投入運行,使珠江前航道水質有所改善,二期工程(22萬噸/日)已完成“三通一平”工作;西朗污水處理廠首期20萬噸/日工程已于2001年8月開始施工,廠外管線也同時施工建設;瀝滘污水處理廠首期30萬噸/日工程開展了征地拆遷摸查、項目環評及工程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完成了獵德污水處理廠二期廠外集污總干管西濠涌到東濠涌3300米的截污渠箱工程,沙基涌截污和污水泵站建設正在施工。新河浦涌、東山湖、西濠涌、荔灣涌三期、荔灣湖截污工程已基本完成。17條重點河涌整治工程取得新進展,共整治43.5公里,對12條河涌進行清淤15.4萬立方米。基本完成了荔灣湖、東山湖和麓湖的截污、清淤和水質凈化工程。
鋪設改性瀝青路面約150萬平方米,在內環路及其放射線和高速公路上安裝隔聲屏障15千米,使敏感點位噪聲降低2~5分貝,其中廣州動物園路段降低了11分貝。
李坑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已征地150多畝,并開展了地質鉆探工作。完成了廣州市廢棄物安全處置中心的立項工作。興豐垃圾填埋場已完成一區首期土方工程及進場道路工程花都區生活垃圾填埋場配套的滲出液處理工程已經完工。日處理量為300噸的全國第一座垃圾機械化分揀中心于2001年4月1日正式投入運行。
(七)解決群眾關心的環境問題
本著“環境保護,以民為本”的原則,認真解決群眾來電、來信、來訪反映的切身的環境問題。在繼續保持24小時開通83190084投訴熱線電話的同時,按全國統一部署,于8月23日開通12369環保舉報與投訴熱線電話,大大方便了市民反映環境問題。據統計,市級環保部門共收到市民來信、來電、來訪反映的環境問題5020件,反映2528個單位的環境污染問題,承辦各級人大建議及政協提案19件,市長專電30件、領導批文9件、上級部門交辦267宗,已全部按時間按要求進行了調查處理及回復,市民反映的環境問題得到了較好的解決,受到了市民的好評。
在2001年10月由市人大舉辦的“廣州市人民最滿意的人大代表議案、建議評選活動”中,市環保局榮獲2項承辦優秀獎、2項會辦優秀獎,占了評選出的12項優秀議案、建議總數的三分之一,充分體現了保護環境、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 (八)環保基礎工作蓬勃發展
完成包括大氣、水生物、地面水、環境噪聲和交通干線路口汽車尾氣等常規監測工作,獲有效數據74萬多個。在完成常規監測任務的同時,還圍繞各階段環保監督管理中心工作,開展了工地揚塵監測、廣州體育館爆破監測、“九運會”各場館監測及多項水質調查及監測等工作。完成了《珠江廣州河段建立水質自動監測系統項目可行性報告》,并通過了專家的咨詢論證。廣州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獲國家環境標準樣品有機項目協作定值實驗室資格,國家環保總局廣州機動車排污監控中心通過國家環保總局組織的新生產機動車排放污染檢測單位資質認可。
中挪合作項目《廣州市大氣環境質量管理與規劃系統》、UNDP援助項目《廣州市氮氧化物污染控制能力建設》兩大國際合作項目基本結題,前者已通過驗收,后者已通過成果鑒定,整體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抗生素類制藥廢水納膜分離及綜合處理研究》通過了驗收和成果鑒定,其核心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圍繞本年度世界環境日主題——“世間萬物,生命之網”,開展了穗港澳深珠中(山)聯合環境宣傳教育活動。根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李長春的指示,在“6·5”世界環境日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禁吃野生保護動物萬人簽名活動,全市有近十萬人參加了活動,將本年度環保宣傳推向了高潮,取得了廣泛而深遠的社會效益。全省唯一環境專業報——《珠江環境報》獲準公開出版發行。創建綠色學校、綠色幼兒園的工作穩步開展,全市創建成綠色學校、幼兒園的比例達到11.5%,環境教育達標學校比例為32.6%。
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環保工作的重要作用,較好地完成了“一控雙達標”、創建文明城市等全市性環保專題多媒體匯報系統的制作工作。完成了政務公開及網絡辦公自動化等軟件的開發工作。廣州環境保護網站已開通20多個欄目,信息發布量不斷擴大。天河區環保局等單位也建立一區級環境保護網站。
順利完成機構改革工作。在政府機構改革中,各級環保機構都得到了保留,有的區、縣級市還得到加強。各級環保局按照上級黨委的統一部署,堅持公開、公平、競爭、擇優的原則,順利完成了機構改革工作,使部門職能得到轉變,內設機構趨于合理、干部隊伍素質得到提高、年齡結構得到優化、工作熱情不斷提高,為搞好環保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環保系統精神文明建設取得豐碩成果。天河區環保局獲得2000~2001年度廣東省文明單位稱號,越秀區環保局、花都區環保局、廣州市環科所榮獲省環保系統精神文明建設先進集體稱號。荔灣區環保局、越秀區環保局、天河區環保局、廣州市環保宣教中心獲廣州市文明單位稱號。越秀區環保局與解放軍91592部隊獲廣州市軍警民共建先進單位。廣州市環保局、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環保局獲省“雙達標”先進單位,廣州市環保局還獲廣州市“三年一中變”工作優勝單位,越秀、東山、荔灣、天河、黃埔、芳村、花都區環保局,廣州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獲“三年一中變”工作先進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