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十一條和國家《環境監測報告制度》(環監〔1996〕914號)的規定,編制《廣州市環境質量報告書(公眾版)》。
?
??????? 一、概述
??????? 2003年,我市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突如其來的非典型肺炎疫情壓力,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十六大精神,堅持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一手抓經濟發展,一手抓污染防治,全年完成國民生產總值(GDP)3466.63億元,比上年增長15%,環境質量繼續保持良好水平,較好地完成了年度各項環境保護工作計劃。
?
??????? 二、全市總體環境質量繼續保持良好
????? (一)工業廢氣、廢水排放量比2002年減少
??????? 2003年,全市工業用煤1634.36萬噸,比2002年增加229.84萬噸,其中燃料煤1410.68萬噸,比2002年增加228.14萬噸;工業用燃料油155.14萬噸,比2002年減少1.08萬噸。工業廢氣排放量18263108萬標米3,比2002年減少5292229萬標米3。
??????? 全市廢水排放總量134113萬噸,比2002年增加19027萬噸。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21213萬噸,比2002年減少2935萬噸;排放達標率為86.66%(達標排放量18384萬噸),比2002年上升1.56個百分點。
??????? 全市工業固體廢棄物產生量538.9萬噸,比2002年增加121.2萬噸;綜合利用量547.3萬噸,比2002年增加151.5萬噸;綜合利用率92.7%,比2002年增加4.1個百分點。
????? (二)環境空氣質量優于國家和地方標準
??????? 2003年,環境空氣質量繼續保持良好,市區環境空氣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顆粒物年平均值分別為0.059毫克/立方米、0.072毫克/立方米和0.099毫克/立方米,優于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年月降塵量為6.11噸/平方公里.月,優于廣州地區暫行標準。其中可吸入顆粒物和總懸浮顆粒物年平均值分別比2002年上升20.7%和10.6%,需要進一步加強市區防塵保潔工作。見表1。
?
表1 2003年廣州市空氣環境質量狀況及與2002年對比
單位:mg/m3(降塵量t/Km2.月)
項目 | 2002年 | 2003年 | 變化幅度(%) | 評價標準 |
二氧化硫 | 0.058 | 0.059 | +1.7 | 0.06 |
二氧化氮 | 0.068 | 0.072 | +5.9 | 0.08 |
可吸入顆粒物 | 0.082 | 0.099 | +20.7 | 0.10 |
總懸浮顆粒物 | 0.161 | 0.178 | +10.6 | 0.20 |
降塵 | 5.94 | 6.11 | +2.9 | 8.0 |
一氧化碳 | 1.80 | 1.84 | +2.2 | 4.00 |
??????? 注:評價標準為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二級年均值標準,其中一氧化碳為日均值標準,降塵量為廣州地區暫行標準。
?
?????? (三)珠江廣州河段17項指標達標
??????? 2003年珠江廣州河段22項評價指標中,高錳酸鹽指數等17項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標準,氨氮、糞大腸菌群、生化需氧量、溶解氧、石油類年平均值分別為2.80毫克/升、41526個/升、6.03毫克/升、3.8毫克/升和0.052毫克/升,超過Ⅲ類水質標準,見表2。
??????? 入冬以來珠江流域降雨量銳減,枯水期珠江廣州河段水質比2002年同期差,市區地表水抗御不利水文氣象條件的能力脆弱,必須不斷加快城市污水處理能力建設,進一步加大工業廢水污染防治力度。
?
表2 2003年珠江廣州河段水質狀況及與2002年對比
單位:mg/l
項目 | 2002年 | 2003年 | 變化幅度(%) | 評價標準 |
溶解氧 | 4.2 | 3.8 | -9.52 | ≥5 |
氨氮 | 1.89 | 2.80 | +48.2 | ≤1.0 |
高錳酸鹽指數 | 4.46 | 4.58 | +2.69 | ≤6.0 |
生化需氧量 | 3.26 | 6.03 | +85.0 | ≤4 |
石油類 | 0.030 | 0.052 | +73.3 | ≤0.05 |
總磷 | 0.19 | 0.20 | +5.26 | ≤0.20 |
? 注:評價標準為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標準。
?
?????? (四)聲環境質量保持良好
??????? 2003年廣州市區域環境噪聲為54.5分貝,比2002年上升0.4分貝,優于《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GB3096-93)2類區(居住、商業、工業混雜區)晝間標準;道路交通噪聲為68.6分貝,與2002年持平,優于4類區(城市交通干線兩側區域)晝間標準。見表3。
?
表3 2003年廣州市區域環境噪聲及道路交通噪聲狀況及與2002年對比
單位:dB(A)
項目 | 2002年 | 2003年 | 變化幅度(%) |
區域環境噪聲 | 54.1 | 54.5 | +0.74 |
道路交通噪聲 | 68.6 | 68.6 | 0 |
?
??????? 三、環境保護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 (一)開展了史無前例的抗非典環保行動
??????? 面對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全市環保系統廣大干部職工以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深入醫療廢物、廢水污染防治第一線,舍身忘我,全身心投入,積極抗非典斗爭。
??????? 非典期間,環保、衛生部門聯合下發了全國抗非典期間第一個強化醫療廢物、醫療廢水監管的規范性文件,以加強監管。全面開展醫療垃圾和醫療廢水處理執法行動,全市未發生一例因醫療廢水、廢物傳播病毒而感染非典的病人。5月全市組織開展“為人民健康而戰”愛國衛生月,7月開展環境保護行動月戰役,使得非典疫情較快得到控制,并防止住反彈,為全國和國際控制非典疫情取得成功經驗。
?????? (二)全面落實環保目標責任制
??????? 各有關部門及區、縣級市認真落實環保目標責任制,責任單位由26個增至28個,形成了建設、城管、市政、環衛、規劃、農業、工商、公安等部門齊抓共管環保工作的良好局面。市經委積極開展企業污染治理設施檢查和污染事故隱患排查;市商業局專項整治廢棄油脂;市公安局和環保局密切配合,嚴把機動車入戶、年檢及報廢關;市交委加快公交車輛的更新換代;市水利局大力推進河涌整治,實施水環境工程;市規劃局將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生態優先”原則貫徹到各專項規劃中;市市政園林局全力推進城市污水處理系統工程建設;市市容環衛局加快了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和生活垃圾資源回收再生利用步伐;市工商局嚴格把好年檢關和市場準入關,有效控制新污染源;市林業局等部門大力實施青山綠地工程;廣州海事局、港務局推進對船舶排放污染物的規范管理,確保水域和港口的環境安全;市城管綜合執法支隊積極開展建設工地施工噪聲及施工揚塵污染執法,拆除珠江廣州河段及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內的違章建筑。各區縣高度重視環保目標責任制的落實,芳村區五套班子主要領導開展環保督察;荔灣區委、區政府領導多次深入基層,現場檢查指導環保工作;黃埔區人大、政協定期組織環保工作視察。
?????? (三)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新的進展
??????? 針對近年來全市經濟快速增長,能源消耗迅速增加,二氧化硫污染呈加重趨勢的現狀,制定實施了《廣州市2003年—2005年二氧化硫控制計劃》;積極推動企業安裝使用脫硫設施、推廣低硫燃料,廣州恒運企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州造紙有限公司等16家重點工業企業的31臺鍋爐安裝使用了脫硫設施,削減二氧化硫排放量27517噸;集中力量加強了重點工業企業的監控,向56家大氣重點污染企業發放了二氧化硫臨時排污許可證,確保全年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和年平均濃度達標。
??????? 加強在用機動車年檢、路檢和抽檢,責令超標車輛進行維修治理,新車執行歐洲Ⅰ號排放標準。全年道路抽檢機動車83339輛次,合格率72.8%;復檢機動車16434輛;用車大戶抽檢汽車21218輛次,合格率93.6%。從9月起,市公交企業全面改用含硫量小于0.05%的低硫柴油,公交車排氣污染問題得到一定控制。
??????? 市政府制定了《廣州市2003年—2010年珠江綜合整治實施方案》,確定珠江廣州河段綜合整治重點、措施和階段目標,成立由24個職能部門組成的市珠江綜合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各責任單位按照任務分解,積極落實整治工作。
??????? 獵德污水處理廠二期、西朗污水處理廠首期、瀝窖污水處理廠首期、大坦沙污水處理廠三期建設進展順利;市區22條河涌截污、19座泵站建設、209公里污水管道鋪設正在加緊推進,預計2004年全市城市污水處理能力可達到142萬噸/日。
??????? 為加強飲用水源保護,市政府頒布實施了《關于防治水庫湖泊污染的通告》,清拆“兩違”建筑4萬多平方米,清理“三無”船舶138艘,清拆養牛場和養豬窩棚885個,清理網箱養魚場2000余畝。
??????? 按照國家六部委《關于開展清理整頓不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行動的通知》,全市共出動執法人員1300多人次,對157家不法排污企業依法予以取締、停業、關閉、限期整改。9月省七委局組織的聯合檢查組到我市檢查后認為,我市對清理整頓工作重視,部署周密,重點突出,真抓實干,執法有力,較好地完成了國家和省部署的任務。
??????? 認真貫徹《環境影響評價法》,嚴格執行環評、三同時、專家評審制度。全年市級共審批新建項目738宗,總投資511.8億元,其中環保投資20.4億元,占總投資的3.9%,比2002年上升0.4個百分點,環保投資力度有所加大。
??????? 全面啟動和實施青山綠地工程,大力進行城市林帶、城市林區、城市園林建設和采石場全面復綠。新增及改造城市道路綠化帶45公里,新增公園12個,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7.27%,人均公共綠地面積9平方米;全市林地面積達29.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41.4%。已批建森林公園和自然保護區總數達50個,總面積7.5萬公頃,自然保護區覆蓋率達到10.01%。
??????? 按照“生態優先”原則,積極促進南沙開發區環境保護與開發建設協調發展。完成豐田汽車等30余宗新建項目環保審批;組織南沙地區區域環評和全區環境本底、濕地、水生生態、產業可行性調查,為南沙開發建設提供了科學決策依據;制定南沙地區參照實施歐洲環境標準的初步方案,已經市政府批準實施。
?????? (四)環保基礎性工作得到加強
??????? 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監測能力擴至401項,獲得國家環保總局頒發的“無機項目協作定值實驗室資格證書”,成為全國同時獲得無機和有機協作定值實驗室資格的3個地級市環境監測站之一;榮獲2003年度全國空氣質量日報預報工作突出單位和全國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突出單位稱號。各區、縣級市環境監測站基本完成環境監測計量認證轉版工作,海珠、番禺、東山區環境監測站通過實驗室國家認可,海珠區還率先建立區級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系統。
??????? 組織完成《廣州市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規劃》、《廣州市水資源環保規劃》、《廣州市流溪河環保規劃》、《廣州市工業發展環境保護規劃》、《廣州市南部拓展區環保規劃》和《廣州市東部工業區環境保護規劃》等6個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
??????? 全市及各區、縣級市以愛國衛生月、環保行動月、世界環境日等為契機,開展形式多樣的宣教活動,加大宣傳聲勢;在《廣州日報》等報刊開設環保專版,提高環保新聞報道頻次,在電視臺播放環保電視專題、專輯、公益廣告等方式,擴大輿論引導范圍;積極開展針對決策者、企業家、社區居民和青少年等不同層次的環境教育培訓,充分發揮環境宣教的主導作用。
??????? 全年共創建16個省級綠色社區,29所省級綠色學校(幼兒園),49個市級綠色社區,66所市級綠色學校(幼兒園);執信中學等4所學校(幼兒園)受到國家環保總局和教育部的表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