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0 10:38 來源:信息時報網
今年是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提出20周年
日前
越秀區生態社區優秀案例發布
以及
東濠涌入選
廣東省美麗河湖優秀案例
充分展示越秀
在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方面的成果
綠色技術目錄重磅發布
社區園區共建共享
近日
“我為全運降點碳——
美麗山水花城 生態你我同行”
2025年全國生態日宣傳活動
在麓湖公園舉行
活動發布了
《廣州市綠色技術推廣目錄(2025年本)》
該目錄由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共同組織開展完成,按照《廣州市綠色技術征集推廣工作方案》的要求征集評選節能降碳技術,經過企業申報、資料審核、專家評審、現場核查以及網上公示,最終編制形成共包括72項技術在內的《廣州市綠色技術推廣目錄(2025年本)》,為加快形成綠色生產力、促進經濟社會綠色轉型,發揮節能降碳技術推廣的最大效益,更為全市的綠色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推動著廣州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與此同時,越秀區《首創“5+20”立體要素體系打造生態社區典范》成為全國唯一入選生態環境部發布的《美麗中國在行動2025年度報告》的生態社區典型案例。
第一批優秀案例名單在今年六五環境日公布,而在全國生態日主題活動現場,主辦方公布礦泉街鐵通社區等11個生態社區入選第二批優秀案例名單,并舉行了授牌儀式。
越秀一直深入推進
生態文明建設
不僅入選了全國生態社區典型案例
也在全省美麗河湖優秀案例中
榜上有名
近日,東濠涌入選
廣東省美麗河湖優秀案例
成為本年度全市唯一入選的河涌
東濠涌作為廣州古護城河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千年水脈,北接麓湖,南匯珠江,蜿蜒穿過越秀,串聯多個文化地標。這條全長約4.5公里的城央水脈,不僅是廣州山水格局的歷史見證,更是串聯“云山珠水”,惠澤一方的生態綠軸。
在上世紀80年代末,曾因補水匱乏、河道淤積、管網落后,雨污合流直排河涌而導致水質惡化、生態系統受重創。廣州市越秀區直面東濠涌生態之困,擘畫治理藍圖,經過十余年的精準施策和綜合整治,讓這條歷經滄桑的千年古涌重獲新生。
東濠蝶變成為廣州市城鎮型河流的治水品牌、美麗廣州建設的生動注腳以及美麗全運展示的重要窗口。
系統聯調清泉脈
多元共治拓水能
為恢復健康的生態系統,東濠涌通過實施調補水工程、建設東濠涌凈水廠及構建“東濠涌—新河浦—東山湖”水系循環,強化水動力提升與水源凈化,利用珠江潮汐引水,日補水量超10萬噸,同步改造生態駁岸并廣種水生植物,重塑城市水網活力與生態基底。
建立“區—街—社區”三級河長網絡,依托河長每日巡查及水質智能監測系統,推進治水智慧化管護;創新“河小青”志愿服務體系,開展“共筑清水夢”等巡河護河志愿活動,推動實現全民共治共享。
截污防澇筑屏障
污澇同治促城融
聚焦雨污分流與合流口整治,完成33個截污納管工程及15條合流渠箱改造,推進實施排水單元達標工程,形成“各行其道”分流格局。
在全國率先應用深層隧道排水系統,調蓄初雨污染,輔助雨水行洪,推進“四洗”“五清”專項行動,結合生態駁岸改造與水陸統籌治理,構建長效防澇體系,兼顧污染削減與行洪安全,推動水環境從單一治污向“污澇同治”躍升,助力人水和諧發展。
生態修復煥生機
文化涵養展新韻
水資源保障有力,穩定補水形成高效水循環系統,河流自然形態與功能恢復,水動力顯著改善;防洪排澇標準提升至20年一遇,年均減排污水超200萬噸,有效根治“水浸街”及初雨污染,實現“污澇同治”。
水質實現從劣V類到Ⅲ類的跨級提升且保持穩定,自然岸線占比超50%,生態駁岸有效固土并營造兩岸綠意。
26種土著水生植物繁茂生長,對水質要求極高的紅尾水鴝等生物棲息回歸,生動呈現“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生態美景。
系統治理顯成效
人水和諧煥新顏
沿河精心打造帶狀公園、綠道7.8km和10余處與親水設施相互交融的水文化景觀節點,沿線近20座歷史名橋重煥新顏,為居民提供了豐富的景觀觀賞、休閑游憩與健身活動空間,顯著改善了沿線人居環境,惠及24.6萬居民,曾榮獲廣東省宜居環境范例獎。
將河涌邊民國時期的舊民居因地制宜改造成全國首座水專題博物館,向人們娓娓道來這條古脈的歷史與治水歷程,展現廣州“以水興城”繁盛圖景,累計接待游客數十萬人次。
東濠涌的“都市出清流”,成為人口密集型建成區河流治理的典范,沿河巧妙融合嶺南特色景觀與自然風光,繪就一幅人水相親、和諧共生的生態宜居畫卷。
來源:廣州市生態環境局、廣州市生態環境局越秀分局
編輯:董俊毅
校對:張齡丹、龔湘怡
責編:蔣錦彤
編審:詹蘋蘋
簽發:劉榮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