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5 09:05 來源:廣州日報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吳城華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20年前的今天,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深刻揭示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道理,指明了實現發展和保護協同共進的新路徑,為廣州綠色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和方向指引。
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2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作為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廣州積極開展美麗中國建設地方實踐,堅持讓城市融入大自然,奮力書寫綠美廣州生態答卷、打造美麗中國城市樣板,在粵港澳大灣區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中走前列、作示范。
如今的廣州,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森林圍城、綠道穿城、綠意滿城、四季花城”的綠色生態格局已然形成,“推窗見綠、開門見景、出門入園”由美好藍圖變成美麗畫卷,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城市的魅力和活力持續彰顯。
牢記囑托激發綠色新動能
浙江省安吉縣余村村口,一塊鐫刻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巨石巍然矗立,見證了余村從礦山粉塵蔽日到竹海綿延起伏的生態蝶變。
20年前,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考察湖州市安吉縣,在余村村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論斷。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和闡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推動這一重大理念在理論深度與實踐廣度上不斷深化拓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緣起于浙江、踐行于全國。20年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之路,深刻改變著中國大地的生態面貌與發展格局。
廣州作為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和區域影響力,擁有獨特的生態資源稟賦和宜人的生態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州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對廣州大地的山山水水牽掛于心。2012年12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專程到廣州市越秀區東濠涌考察調研。總書記指出,東濠涌以及遍布廣東各地的綠道,都是美麗中國、永續發展的局部細節。如果方方面面都把這些細節做好,美麗中國的宏偉藍圖就能實現。
2021年10月12日,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布啟動廣州等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為廣州生態文明建設注入強大動力。
……
殷殷囑托言猶在耳,厚望如山催人奮進。
2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州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以美麗城市建設項目為重要抓手,統籌生態資源與產業資源,全面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取得了顯著成效。
首創“美麗廣州—美麗區縣—美麗單元—美麗細胞—美麗工程”的美麗城市立體建設模式,率先啟動編制《美麗廣州建設規劃綱要》《美麗細胞建設指引》,連續五年獲評全省環境目標責任考核優秀,先后榮獲“十大旅游向往之城”“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十大‘美好宜居’城市”“全球首批‘燈塔城市’”等榮譽……廣州正以綠美廣州生態建設的生動實踐和顯著成效,充分證明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
全力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
山林湖泊、藍天白云、花香不斷,短短12個字不僅道盡廣州鐘靈毓秀的生態稟賦,也道出這座城市生態宜居的亮眼底牌。近年來,廣州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持守護好綠水青山、藍天白云,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廣州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盛夏的廣州,手機隨手一拍,就能拍出動漫世界里藍天白云的美妙場景。監測數據顯示,近年來,廣州的空氣質量一年比一年好,“廣州藍”已經成為刷爆朋友圈的城市一景。今年上半年,廣州空氣質量優良天數165天,占比92.3%,PM2.5平均濃度為23微克/立方米,繼續在九個國家中心城市中保持最優。
加快建設以華南國家植物園為核心的“1+3+N”城園融合體系,創建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最美旅游公路示范段,出臺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推進全市公交車輛、出租車全面置換為新能源車輛,開展白云山、麓湖、越秀山及周邊地區還綠于民工程……近年來,廣州以持續提升環境空氣質量為核心,以協同防控細顆粒物和臭氧污染為重點,以移動源、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源、重點污染點源治理為主要著力點,推進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減排,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精細化管理,有效遏制臭氧濃度增長趨勢,讓藍天白云成為常態,建設空氣常新美麗廣州。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廣州因水而生、因水而興。在推進碧水保衛戰方面,廣州也在持續發力,努力實現“人水相依,生生不息”的“人水和諧”。
發源于白云山腳下、最終流入珠江的東濠涌,經過多年綜合整治,從昔日的“臭水溝”變成水清岸綠的市民“打卡”地;曾經黑臭的石井河,經過十年的治理,如今龍舟競渡盛景重現;被稱為廣州城央“綠芯”的海珠濕地,經過多年的生態修復,生物多樣性不斷增加,截至目前,鳥類種數從72種增加到202種,昆蟲種類從42種增加到903種……
“碧水保衛戰”是攻堅戰,更是持久戰。去年,廣州的國考、省考優良斷面比例由85.0%提升至100%;增江入選全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建成30條市級美麗河湖;近岸海域無機氮濃度同比大幅改善21.4%,首次達到年度考核要求。今年上半年,廣州地表水環境質量持續向好,20個國考、省考地表水斷面水質全部優良,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100%穩定達標。
在推進凈土保衛戰方面,廣州高度重視“無廢城市”建設,入選“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名單,在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危險廢物、農業固體廢物五大固體廢物處理及“四大體系”建設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同時,廣州持續推動全域綠色生態空間健康穩固、綠色游憩網絡貫通共享、生態服務價值融合多元,深入推進城市公園綠地開放共享和園林綠化垃圾資源化利用試點,精細化建設公共空間,提高公共空間覆蓋率,促進綠地布局均衡可達。
“云山珠水”的山水格局造就了獨特的城市特質,守望綠水青山,厚植幸福底色,廣州正以詩意與匠心交織的生態實踐,書寫了一幅生機盎然的綠色畫卷。
共繪美麗廣州建設新畫卷
城市不是鋼筋水泥的簡單堆砌,而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命體。
不久前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將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目標明確為“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其中把“美麗”作為現代化人民城市的建設目標之一,提出“著力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為今后一個時期新型城鎮化錨定了生態坐標,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行動綱領。
現代化新征程上,廣州在“著力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上如何作為?
今年初,廣州提出了2025年的“美麗目標”: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AQI達標率)達到91%,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控制在23.1微克/立方米以下;全市地表水優良斷面比例穩定達到80%以上,全面消除劣V類水質斷面,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力爭全市近岸海域無機氮濃度達到省年度考核要求(1.43毫克/升),近岸海域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改善;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3%,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7月18日召開的廣州市委常委會會議也提出,要突出減污降碳擴綠協同增效,加力推動城市發展綠色低碳轉型,加快綠美廣州生態建設,打造美麗中國城市樣板。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之年,也是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舉辦之年。
大戰大考之年,廣州堅持以自然為美,全方位保護城市山水脈絡和自然風貌,以“繡花”功夫推進城市品質提升,精心籌辦綠色低碳美麗全運,持續鞏固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成效,高水平打造垃圾分類樣板城市,大力發展綠色產業、綠色建筑、綠色交通、綠色消費、綠色社區,著力構建全國領先的經濟社會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體系,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放眼7434平方公里的羊城大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美麗中國建設的“廣州實踐”正在持續推進。
從歷史到今天,廣州從最初的自然山水主導之城,逐步轉變為融入山水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城;從美麗生態到美麗經濟,廣州用實際行動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實踐提供了鮮活樣本;從城市肌理到民生溫度,廣州不斷提升自身的城市品質和居民生活質量,持續塑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城市生態品牌。
站在白云山遠眺,珠江如玉帶穿城而過,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壯美畫卷盡收眼底。廣州正用“千年商都”的創新基因破解生態治理難題,以“老城市新活力”的擔當作為提供超大城市綠色轉型的廣州路徑,以久久為功的韌性不斷書寫新的綠色奇跡,繪就新的“綠美富”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