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4 16:33 來源:廣州日報A5
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走基層 看作風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葉作林
在番禺區大刀沙村一處蕉林旁,一棟棕色的建筑格外顯眼。這是全國首個地下水多層監測基地——大灣區(廣州)地下水多層監測基地。
廣東省廣州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站土壤與地下水環境監測室始終將“走基層”作為工作常態,以扎實作風筑牢生態監測防線。該監測室充分利用好大灣區(廣州)地下水多層監測基地,創新多層多指標自動監測關鍵技術,讓看不見的地下水看得見,為強化地下水污染防治、推動美麗廣州建設提供了堅實科學支撐。
廣東省廣州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站土壤與地下水環境監測室主任胡丹心表示,雖然廣州市民基本不飲用地下水,卻是廣州的重要備用水源。保障土壤和地下水環境安全,做好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是重要內容,土壤和地下水環境監測是污染防治的重要支撐。
胡丹心帶領團隊與萬千數據深度“對話”,從冰冷數字中解析環境安全密碼。“環境監測數據是環境監測工作的生命線,一條虛假的數據,比沒有數據更可怕!”胡丹心表示,他們主要承擔廣州市土壤、地下水環境監測網絡規劃建設、環境質量監測和評價相關工作等,產出土壤和地下水的環境監測數據。
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是生態環境部門的重要任務,環境監測在其中擔當“鏡子”“偵察兵”“先鋒隊”的作用,要做好與數據的對話。為錨定這一目標,胡丹心及其團隊全力聚焦加快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做好“數據”工作,為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廣州作為超大城市,土壤和地下水的環境監測面臨著不少挑戰。面對這些挑戰,廣州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在技術創新與體系建設方面做出多項引領性探索。大灣區(廣州)地下水多層監測基地是眾多技術創新與體系建設的突出亮點。
“建設大灣區地下水多層監測基地旨在解決我國傳統地下水監測自動化程度低、數據管理粗放、智慧化應用不足的痛點問題。”胡丹心表示,該基地通過構建地下水自動監測與智慧管理的兩個體系,實現地下水環境實時感知、精準分析和科學決策的全鏈條升級,服務于粵港澳大灣區地下水污染防治,為全國提供可復制樣板。相關成果有效填補了地下水環境自動監測的技術空白,全面提升地下水環境監測及技術支撐能力和水平,獲得全國“生態環境監測數智化轉型優秀案例”、2024年度廣東省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等一系列榮譽。
“環境監測是保護環境的基礎工作,是環境管理的頂梁柱。”胡丹心說,每一個數據背后,都關系一方水土生態環境安全,都關系人民群眾的健康福祉,讀懂它們,守護它們,就是我們環境監測人最樸素也最神圣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