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5 09:24 來源:中國報道網
近日,由廣州市生態環境局組織推薦的《鄧玉燕:桑榆不改青山志,碧水映照黨旗紅》成功入選2025年廣東省“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先進典型案例(個人生態環境志愿服務案例)。這份榮譽的背后,是志愿者鄧玉燕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層、守護生態環境的執著與奉獻。自2015年正式注冊成為廣州市荔灣區南源街道志愿者以來,鄧玉燕始終積極參與基層生態環境保護等工作,累計志愿服務時長超8200小時,用十載光陰在社區生態環保一線書寫擔當,成為社區生態文明建設的領跑者。
十年巡河,守護碧水清波
沿著廣州市荔灣區西部的駟馬涌漫步,你會在河岸看到廣州人最松弛的生活場景:有人在碧道散步、慢跑、遛狗,還有人在涌邊廣場打球、鍛煉、踩滑板……花木繁盛、河水悠悠,這條承載著上千年廣府文化的古河道,正在煥發新生。
“駟馬涌是廣州首批重點整治的35條黑臭河涌之一,附近的居民路過都要捂著鼻子走。”回憶起曾經的駟馬涌,鄧玉燕感慨不已。目睹河涌遭受污染,往昔的清澈不再,她毅然決然地加入了“樂行駟馬涌”志愿服務團隊,成為隊伍里最早的成員之一。
巡河是志愿者的日常工作,包括污染源排查與水質監測、河道環境巡查、設施與生態檢查等,看似簡單,實則責任重大。1.6公里的河道,邊走邊巡起碼需要3個小時,但無論嚴寒還是酷暑,鄧玉燕從未缺席每周的巡河活動。巡河路上,鄧玉燕就像一位嚴謹的偵探,手持工具,沿著河岸一寸一寸地仔細查看,不放過任何一處水質變化。她認真拍攝照片,詳細記錄數據,為河涌治理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1.6 公里”“3 小時”,這段從駟馬涌北岸到南岸的路程,鄧玉燕已經走了10年,駟馬涌的每一面,她比誰都熟悉。
在志愿服務團隊的微信溝通群里,鄧玉燕總是最活躍的一個。“水體清澈無異味”“多只雀鳥在河邊飛翔”“雨后空氣清新,小路碧道干凈”......無論是巡河還是日常散步,鄧玉燕時刻關注著駟馬涌的情況。一旦發現亂丟垃圾、焚燒香燭等破壞河涌周邊環境的不文明行為,她都會馬上制止,并耐心講解愛河護河的重要性。漸漸地,周邊居民都認識了這位身穿藍色馬甲的巡河阿姨,甚至成為了駟馬涌的一道風景線。
在她的帶動之下,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駟馬涌、守護駟馬涌。2018年,鄧玉燕擔任民間河長,牽頭成立了南源街道河涌保護志愿服務隊。這支由26名巾幗志愿者組成的“娘子軍”,迅速成為河涌保護的中堅力量。她們開展每周一次的“益走南潯”巡河行動,巡查范圍廣泛,覆蓋了駟馬涌、增埗河、珠江西航道。多年來,鄧玉燕和她的團隊累計巡護河道400余次,發動近萬人次清理河道垃圾超10噸,記錄近千條水質監測數據,協調解決各類問題近百宗。
2023年,廣州啟動駟馬涌濱水環境整治工程,與珠江西航道碧道建設統籌推進,打造珠江西航道駟馬涌—荔枝灣涌省級綠美示范碧帶。在政府部門的推動和以鄧玉燕為首的民間組織的共同努力下,駟馬涌得到了持續的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整治工程共改造河岸1.8公里、濱水面積約6.5公頃,開辟各類主題性濱水廣場11個,優化改造親水平臺7個,新增和翻新濱水欄桿3540米,河涌生態得到極大改善。如今,駟馬涌兩岸不僅有生態景觀、休閑場所,更為社區、村落舉辦文化活動,青少年學生和社會團體舉辦徒步、志愿巡河、科普教育活動等提供空間,駟馬涌的內涵從生態徑、生活徑向科普徑、教育徑、文化徑延伸。
“現在巡河時總能看到來自不同街道、不同區,甚至不同城市的游客,孩子們的每一聲歡笑、大人們的每一次打卡,對我來說都是最大的認可。我自豪于駟馬涌,更自豪于默默愛護和守護著駟馬涌的每一個人。”鄧玉燕表示。
創新宣傳,讓環保理念深入人心
鄧玉燕深知,愛河護河僅靠少數人的努力遠遠不夠,必須讓環保理念深入每一位居民的心中。為此,她不斷創新宣傳方式,牽頭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妙趣橫生的生態環境宣教活動。
她精心打造的“駟馬涌的故事”生態課程走進中小學校園,深受學校師生喜愛;牽頭設立的兩個“綠色驛站”,日均接待群眾咨詢10余人次,成為社區環保服務的重要樞紐;創新設立的“綠色賬戶”積分體系,有效提升了社區居民的環保知曉率和參與度。
鄧玉燕還巧妙地把傳統文化與環保宣傳有機結合——聯合美術學院學生開展傳統民俗文化環保墻繪活動,讓近百米的墻繪成為社區的網紅打卡點。她用剪紙藝術展示自然美景,傳遞環保責任;在元宵燈會設置環保知識燈謎,吸引眾多居民參與;在“無廢社區”創建行動中研發的非遺拓印、造紙、香囊制作等“變廢為寶”活動,更是吸引了超3萬人次參與,為“美麗廣州”建設貢獻社區力量。
鄧玉燕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對生態環境的熱愛與堅守,展現了平凡人創造不平凡的榜樣力量。她獲評“廣東省五星志愿者”“優秀民間河長”“美荔巾幗志愿者”等多項榮譽,事跡被媒體廣泛宣傳報道,起到了服務一方、宣傳一方、發動一方、帶動一方的成效,彰顯了“人人可志愿,處處見文明”的時代內涵。相信在她的感召下,將有越來越多人加入“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行列,攜手共繪生態文明建設的壯美畫卷。(黃楚芳 廣州市生態環境局供稿供圖)
責任編輯:陳偉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