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3 10:53 來源:南方+、廣州日報新花城
來南沙建設項目,企業在選址時有“智慧大腦”幫助,既能提前了解環境準入,也能破解“鄰避”難題!
近日,廣州市生態環境局南沙分局(下稱“南沙分局”)委托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開發的建設項目選址智慧決策平臺——“南沙區生態環境準入智能研判系統”上線試運行。
南沙區生態環境準入智能研判系統(下稱“研判系統”)通過集成多維度數據圖層與準入條件,實現建設項目選址的生態環境準入智能研判和“鄰避效應”等級評估,為前瞻性防范環境風險提供技術支撐,以科技賦能優化營商環境,推動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協同共進。
智能研判:準入“零等待”,“鄰避”風險早化解
項目落地,選址先行,環保準入曾是橫亙在企業面前的復雜難題。傳統模式下,企業不僅要耗費大量時間精力搜集環保法規與生態數據,前期準入研判還面臨資料整合繁瑣、合規分析復雜等多重困境。
如今,南沙分局新上線的生態環境準入智能研判系統能改變這一局面。該系統集成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國土空間規劃等58個數據圖層與622條準入條件,構建起覆蓋全要素的生態環境數據庫。
南沙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企業用戶只需在系統中點選建設項目地址,勾選行業類別、污染排放特征等基礎信息,系統即可通過空間分析、數據模型等技術實現選址選線的生態環境準入智能研判,自動生成圖文并茂的準入研判報告,為企業提供“零費用、零等待、零次跑”的一站式研判服務。
此外,該研判系統還創新性構建“鄰避效應”等級研判模型。何謂“鄰避效應”?其指居民或當地單位因擔心建設項目對身體健康、環境質量和資產價值等負面影響,從而產生反對心理。在建設項目推進過程中,“鄰避”問題的顯現往往具有滯后性,也是困擾企業的難題。
研判系統便能破解這一困境。該系統通過精準識別項目選址選線的生態環境要素及敏感目標特征,不僅能實現“鄰避效應”等級評價,還能溯源主要環境制約因素。系統內部集成的鄰避應對措施庫,還能進一步分析實施主動干預措施后,項目的“鄰避效應”等級變化,為決策部門前瞻性防范和化解項目選址選線的鄰避風險提供科學技術支持。
“項目選址選線的準入符合性分析是環評審批與環保監管的基礎。”負責人介紹,傳統人工研判不僅耗時耗力,還受限于數據收集難度和技術水平差異。研判系統可快速生成全面準確的研判報告,大幅提升項目審查效率,加快環評審批進程,同時提升技術評估及事中事后監管效能,也充分發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在源頭預防體系中的基礎性作用。
服務創新:監管有“三度”,助力企業更有力
如果說研判系統是南沙分局優化營商環境的“科技引擎”,那么持續創新的執法服務機制則是滋養企業發展的“生態土壤”。
2025年,南沙分局堅持“執法為民”理念,通過監管有“三度”,實現監管效能與民生溫度融合,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切實保障企業合法權益——
尺度:清單化管理,嚴防“一刀切”。南沙分局制定《廣州市生態環境局南沙分局關于進一步加強包容審慎立案的工作指引》,構建服務型執法模式,通過“事前積極預防、事中審慎考量、事后引導整改”全過程執法服務,將預防違法行為作為監管執法的重要任務。同時,南沙分局運用“觀察期”、采取“輕微違法行為免罰清單”等柔性執法手段,堅持處罰與教育相結合。2025年已對80宗案件免予行政處罰,對4宗案件依法從輕處罰。對確有困難的企業,批準延期或分期繳納罰款。
精度:數智賦能,“無事不擾”。南沙分局利用在線監控設施、智能管控系統、視頻監控等,對納入監督執法正面清單的企業,嚴格落實非現場方式為主的執法檢查要求,減輕企業負擔。2025年截至目前,南沙分局通過平臺開展非現場檢查207家次,智能推送許可證到期、數據超標等風險線索600余條,精準鎖定問題,最大限度減少對守法企業的干擾。
溫度:一碼通覽,服務“零距離”。針對企業環保法規掌握難痛點,南沙分局升級《南沙區涉企環境管理執法幫扶指引2.0》,整合項目手續、日常管理、重點行業幫扶及法規標準,創新采用二維碼集成技術,將固廢、VOCs、自動監測等專業手冊及違法警示、排放標準“一碼囊括”。此外,南沙分局還組織示范企業參觀、專家專題培訓等,多措并舉助力企業提升環境管理內功。
從項目準入的智能“導航員”,到企業經營的全周期“護航者”,南沙分局正以智慧監管筑牢生態底線,以法治溫度釋放發展活力,為南沙打造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注入更強勁的綠色動能。
撰文:梁詩婷
圖片:廣州市生態環境局南沙分局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