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0 10:51 來源:廣州日報新花城
在近日公布的廣東省2025年“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先進典型案例中,一個來自廣州的“家庭綠色生活實踐案例”——海珠區"河小青"志愿服務優秀家庭孫花云家庭事跡格外引人關注。該案例由廣州市海珠區河長辦、團區委培育選送,為廣州市唯一入選案例。
這份榮譽這不僅是對一個家庭的褒獎,更是對海珠區“河小青”志愿服務項目長期耕耘的肯定。而這一切的起點,源于八年前一次平凡的親子志愿護河活動。
結緣碧水始于一次志愿護河活動
2017年的廣州,正值全力打贏黑臭水體剿滅戰的關鍵時期。彼時身為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大學教師的孫花云,帶著丈夫盧里舉(廣東環境保護工程職業學院教師)和才上小學二年級的兒子盧澤瑞,走進了海珠區河長辦組織的一次親子志愿護河活動。首次巡河的場景令全家觸動:隨意丟棄的垃圾散布岸邊,河水漂浮異樣泡沫,刺鼻氣味撲面而來。“媽媽,河水為什么有點臭臭的?”兒子稚嫩的問題深深觸動了她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心。“育人不僅要言傳,更要身教,水環境保護亦是如此。”孫花云意識到,參加巡河護河不僅能給自己的孩子最直接生動的教育,也能用實際行動感染和帶動更多的人加入進來。
孫花云一家三口在開展巡河
從此,在周末的河涌邊,多了一個教師家庭的忙碌身影。從碧波蕩漾的海珠湖到古韻新生的海珠涌,從居住密集的城中村河涌到科創走廊的珠江前航道琶洲段,孫花云家庭的巡河足跡遍布海珠區江、河、湖的每個角落。他們認真學習河長制知識,俯身清理垃圾,耐心向沿岸居民宣傳愛水護水理念。
以“家庭協作”模式引領護河新風尚
2022年,在海珠區河長辦和團區委支持指導下,孫花云家庭創建了“白鷺綠水”河小青志愿服務中隊,孫花云出任總負責人負責統籌策劃,盧里舉發揮環保專業背景提供技術支撐,兒子盧澤瑞負責活動執行以及與青少年的溝通協調。這種充分發揮家庭成員優勢的協作志愿護河服務模式,既增進了家庭情感,又擴大了輻射范圍,成為海珠區“河小青”志愿服務的新樣板。
盧里舉向青少年講解檢測水質的方法和奧秘。
為增強護河活動的趣味性,孫花云夫婦將教師的專業素養與海珠水情結合,開發出系列創意水科普課程。通過水質小實驗、環保主題繪畫、美麗河湖攝影等方式,將枯燥的護河行動轉化為寓教于樂的生態體驗,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了愛水護水的種子。
憑借細致入微的組織和富有成效的宣傳,孫花云被評為2023年度“廣州最美河湖衛士”,盧里舉從普通志愿者成長為“海珠區民間河長”,盧澤瑞成長為獨當一面的“河小青”,2023年他更登上廣州電視臺分享巡河心得,并帶動同齡人走出教室加入"河小青"隊伍,成為守護水環境的新生力量。寒來暑往八載堅持,超過500小時、150余場護河行動記錄了這個家庭從參與者到引領者的轉變。
盧澤瑞(左)與同學們一起清理河涌邊的共享單車。
近年來,在各級黨委和政府部門及社會各界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海珠區水生態環境持續向好。2024年全區河涌IV類及以上水質占比達到96%,較2019年的10.8%提升了85.2個百分點,曾經讓群眾避而遠之的河涌,早已脫胎換骨,蛻變為群眾可達可感的美麗河湖。
以“科研項目”助推志愿護河服務實現可持續發展
以海珠區“青春巡河記”城中村護河行動為契機,孫花云帶領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大學團隊開展的科研項目《“青春巡河記”河小青志愿服務》,在2023年高校青年志愿服務評優中脫穎而出,獲評優秀項目,并成功入選省級“百千萬工程”重點項目庫,實現了志愿護河服務從實踐活動向系統化項目的轉型升級。這支最初由三名家庭成員組成的志愿隊伍,如今已壯大為百余人的“青春矩陣”,成為守護城中村河涌的重要力量。護河隊員們在孫花云家庭的帶領下,及時發現污水偷排、堤岸垃圾、設施破壞等河涌問題,并通過“共筑清水夢”等信息平臺上報處置。
孫花云在巡河過程中向青少年科普愛水護水知識。
治水工作不是政府的“獨角戲”,而是全民參與的“協奏曲”。據介紹,近年來,海珠區河長辦以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和“百千萬工程”為引領,踐行“開門治水,全民參與”理念,依托河湖長制,深化“河小青”行動,打響“青春巡河記”河小青城中村護河行動品牌,探索出一條“海納百川”的全民治水新路。“河小青”、巾幗河長、企業河長、紅棉老兵河長、民間河長等多元力量同向發力,繪就了水環境共治共享的生動圖景。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杜娟 通訊員 穗水軒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張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