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8 16:08 廣州市生態環境局
2025年9月8日,在2025海洋合作發展論壇上發布了“自然城市行動平臺”(以下簡稱“自然城市”)新入選城市名單。經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相關機構遴選,廣州市、廣州市越秀區及南沙區成功入選。這一國際榮譽彰顯了廣州市在城市鄰里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顯著地位,為綠色可持續發展再添一張閃亮的“國際名片”。
近年來,廣州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統籌推進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碳達峰碳中和與美麗廣州建設,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同并進。目前,全市已記錄維管束植物3516種、陸生脊椎動物457種,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域的重要節點城市。
廣州市獲此殊榮,離不開一直以來對生態治理的高度重視以及在此領域的多項創新舉措。
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注重制度創新與頂層設計,發布全國首個生物多樣性保護責任清單—《廣州市生物多樣性保護部門工作清單(2022年版)》,理順部門職責,形成保護合力;印發全國首個自然保護地“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工作指引,提升保護地監管效能;率先實施濕地保護立法,出臺《廣州市濕地保護規定》,對海珠濕地實行永久保護;頒布實施國內首部野生動物放生管理規定,科學規范放生活動,防范生物安全風險。
在生態空間優化方面,廣州堅持規劃引領,接續歷史本底構建“新青山、新六脈”山水格局。全市劃定生態保護紅線1429.15平方公里,嚴格保護重要自然生態空間;整合白云山、火爐山等17座山體,重塑東濠涌、南崗河等6條水系,構建“通山達海貫江融城”的生態網絡體系;建設9大生態片區、6大生態核、5000公里生態廊道,系統串聯破碎化生境。
此外,廣州積極構建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多元共治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創新構建“1+3+N”城園融合體系,建成白云山遷地保護示范區、海珠濕地等生態節點,開展線上線下科普活動2500余次,受眾超500萬人次。通過“城園融合”,讓物種保育融入城市肌理,實現生態與城市共生共融。
未來,廣州將以此次入選“自然城市”為新的起點,以打造美麗中國城市樣板為引領,以建成城市鄰里生物多樣性保護典范為總體目標,持續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高標準推進華南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深化城園融合創新實踐,強化生態空間監管與生態修復,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合作,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生物多樣性友好城市,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更多的“廣州方案”。
(廣州市生態環境局土壤環境與自然生態保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