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7 14:35 廣州市生態環境局
近期,流花湖入選廣州市第三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流花湖,古稱芝蘭湖,坐落于廣州市越秀區的西北側,因南漢古跡流花橋而得名,既是駟馬涌流域防洪調蓄的核心,也是兼具生態保護與休閑功能的城市景觀型湖泊,是廣州市區八大人工游覽湖之一。流花湖曾受城市化影響,面臨內源污染與生態失衡挑戰。越秀區堅持“外防輸入,內調平衡”的系統思維,對外控制輸入污染,對內重建生態平衡,旨在重現千年芝蘭韻、煥發今朝流花輝。
一是強化源頭系統管控,筑牢控污長效屏障。推進駟馬涌流域公共管網完善、排水單元整治和清污分流工程,構建“源頭減排、管網排放、蓄排并舉、超標應急”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切實防控雨污混流入湖。強化管網運行維護,完成駟馬涌流域的雨水管渠清淤疏浚,通過新增調蓄空間、優化閘泵調度機制,巧借珠江潮汐搶排澇水等措施,增強流花湖調蓄能力,進一步緩解流域內澇壓力。結合生態修復技術布設攔污設施,采用微生物降解、涌浪增氧與生態濾床協同凈化手段,提升水體自凈力,同步加強沉水植物維護及外來物種清理,保障湖區生態穩定。治理后的流花湖水質,從劣V類跨級提升至III類,水體透明度顯著上升,湖面干凈整潔、清澈見底。
流花湖美景
二是推進水域生態修復,重塑湖水健康肌理。流花湖以清水生態系統構建技術為核心,以“改環境-修生態”為主線,多策并舉開展生態修復。針對不同湖區的污染程度分區治理,分階段推進一湖、三湖和二湖治理;進行底泥改良,通過抽干湖水、晾曬底泥、施撒生石灰等措施滅殺病菌并降低污染物濃度;高密度種植苦草等沉水植物,吸收營養鹽并提升溶解氧濃度,構建清水穩態;移除入侵和草食性魚類,投放鱖魚等肉食性魚類及底棲動物,優化水生動物群落配置,促進生態平衡;構建廊道,并在于鷺島種植鳥餌植物,搭建棲息架,打造鬧市中的“小鳥天堂”。數百只鷺鳥在此棲息繁衍,水鳥翔集,近年來,共記錄鳥類113種,同比新增59種,更有白鷴和褐翅鴉鵑等8種國家II級重點保護野生鳥類,成為流花湖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健康發展的生動證明。
流花湖底質治理后
流花湖鷺島
三是健全長效監管機制,深化數智賦能水平。堅持湖長領治與部門聯治,定期開展湖區巡查與問題整治。推進實施流花湖“一湖一策”,強化湖區日常巡查、保潔、設施維護和管理運營保障。委托第三方技術力量定期開展水質檢測和生態廊道評估,為實現精細化管理提供科學依據。充分運用智慧化管理手段,推廣智能APP平臺,實現巡查養護閉環管理,推動構建鳥類自動識別智能監測系統,提升管理智能化水平。
流花湖水鳥嬉戲
四是傳承流花歷史底蘊,綻放流域嶺南風采。充分發揮流花湖人文氛圍和生態資源優勢,構建全齡段、多維度的群眾文化生態圈。通過打造“流花八景”,巧融自然風光與人文建筑,展現嶺南園林之魅;以“公園+科普+生態”為核心,構建自然教育體系,開設生態研學課堂,宣傳環保理念;踐行“公園+非遺”發展理念,弘揚嶺南盆景文化,舉辦圍棋文化節等活動;推進占用地復建,引入社會資本,建設國際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等,實現城園融合發展。流花湖成功入選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首個廣東省群眾圍棋活動基地,并設立生態實踐營地。近年來,年均游客量保持在600-800萬人次,成為河湖治理與文化融合的典范,展現了水文化與水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
流花白宮
(廣州市生態環境局越秀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