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2 14:55 廣州市生態環境局
在廣東省2025年“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先進典型案例名單中,由廣州市生態環境局推薦的《小水滴匯聚大夢想——河小青志愿服務優秀家庭》案例引人關注。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大學教師孫花云、廣東環境保護工程職業學院教師盧里舉和剛從廣州市第九十七中學畢業的盧澤瑞是該案例的主角,8年來,他們積極參與和組織各類治水護河志愿活動超過150次,志愿服務時長累計超過500小時,通過創新實踐激活全民護水熱情,彰顯出基層治水的智慧與擔當。
巡河中的孫花云(右)、盧里舉(左)、盧澤瑞(中)
孫花云回憶說,自2017年加入治水志愿活動以來,海珠區大大小小的河涌都留下過他們巡河的足跡。2022年,在海珠區河長辦和團區委的支持指導下,孫花云一家創建了“白鷺綠水”河小青志愿服務中隊。孫花云任總負責人,統籌策劃各項活動;盧里舉憑借環保專業背景,為團隊提供技術支撐,負責工具配備、水樣采集、數據分析及巡河路線的安全保障;盧澤瑞則發揮作為青少年的優勢,負責活動執行及與青少年志愿者的協調工作。這種“各展所長、默契配合”的家庭協作模式,讓志愿服務效能最大化,成為海珠區“河小青”品牌的鮮活樣板。
“別人覺得巡河枯燥,我們卻玩出了新花樣?!睂O花云笑著說。在盧澤瑞的記憶里,巡河是充滿驚喜的探索之旅:撿拾落葉創作裝置藝術,在海珠濕地研學灌溉技術,與高校志愿者追蹤水生態食物鏈,動手制作節水主題徽章……“孩子們玩得投入,連我都跟著‘瘋’起來?!边@種寓教于樂的方式,改變了孩子們對巡河活動的刻板印象。
今年的端午節,一場別開生面的龍舟主題巡河活動讓參與者記憶猶新。孫花云團隊帶領青少年圍觀“起龍”儀式,走進古祠堂探尋水與民俗的淵源,親身感受龍舟文化中蘊含的治水智慧?!褒堉畚幕c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只有親眼目睹老村民們忙碌張羅的身影,親身感受祠堂一磚一瓦的構造,才能真正理解龍舟文化的內涵?!北R里舉道出了活動的深意。
在孫花云一家眼中,“水”不僅是一種自然資源,更是生活與文化的源頭。“古人喜‘擇一水而棲,依一河而居’。水塑造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推動了技術、文化的發展,直接關系著我們的生活質量。在巡河活動中,我們引導孩子們覺察水和生活的關系,讓他們理解人水和諧的重要性。”
孫花云夫婦將自身的教師專業素養與水文化相結合,開發出系列創意科普課程:水質實驗讓孩子們直觀看到污水變清的過程,環保繪畫大賽激發青少年對美好河湖的想象,攝影比賽則教會大家發現身邊的水生態之美。這些活動像一粒粒種子,在孩子們心中播下愛水護水的意識。
孫花云一家帶領青年志愿者巡河
在孫花云一家的創新帶動下,巡河不僅是生動有趣的“第二課堂”,更是以水為紐帶,實現跨年級、跨學科交流的學習平臺。他們一改過去父母帶孩子的巡河方式,發動大學生帶動中小學生參與巡河活動,將家長督導的“任務式巡河”變為領學共學的“互動式巡河”,由高校學生為中小學生答疑解惑?!按髮W生用同齡人能理解的語言講解專業知識,孩子們更易接受?!睂O花云解釋道。通過高校學生帶動中小學生、中小學生帶動身邊人的聯動機制,越來越多家庭加入到巡河隊伍中,如今,志愿活動已從海珠區延伸至周邊區域。
充分發揮專業特長,孫花云夫婦持續為志愿服務培養骨干力量。多年來,他們為廣東財經大學等多個大學生“河小青”志愿服務隊做培訓,帶領更多大學生加入護河行列。這些經過培訓的巡河骨干通過“以老帶新”的方式,又帶動更多新人參與,形成1+1>2的輻射效應。在他們的努力下,這支最初由三名家庭成員組成的志愿隊伍,已壯大為百余人的“青春矩陣”。據統計,海珠區“河小青”志愿者注冊人數已超1.4萬人,成功孵化培育20支“河小青”城中村片區志愿服務隊,形成了全民治水、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不僅如此,孫花云以海珠區“青春巡河記”城中村護河行動為契機,帶領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大學外語學院大學生團隊開展“青春巡河記”河小青志愿服務科研項目,該項目在2023年高校青年志愿服務評優中脫穎而出,獲評優秀項目。
孫花云講解巡河知識
據了解,孫花云家庭組織參與治水志愿活動超150場次,累計服務時長突破500小時。他們的堅守,是海珠區水生態改善的生動注腳:2024年,海珠區河涌Ⅳ類及以上水質占比達96%,較2020年的79%提升了17個百分點。曾經“臟亂差”的河涌,如今碧波蕩漾、白鷺棲息,成為市民散步休憩的好去處。
“多年的治水實踐,最打動我的是‘人的力量’?!睂O花云記得,有次志愿者提議在河涌邊增設文明養犬標語,相關部門當天就落實了;巡河發現的排污問題,上報后馬上便有人到場處置?!懊總€人貢獻一點力量,就能匯成推動治水的洪流?!?/p>
治水不是政府的“獨角戲”,而是全民參與的“協奏曲”。孫花云一家就像這樂章中靈動的音符,用八年堅守奏響動人旋律,引領更多人加入治水行列。在他們身后,一幅“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生態畫卷,正在廣州徐徐展開。
?。◤V州市生態環境局宣傳教育與交流合作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