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5 09:26 廣州市生態環境局
引言:美麗園區是落實美麗中國戰略的基礎單元,是構建“美麗細胞”立體示范體系的重要載體。
在寸土寸金的廣州中心城區,如何破解土地資源約束,實現高質量發展?海珠區給出了亮眼答卷:通過全面開展工業園區提質增效,通過做好環境要素保障,推動傳統工業園區向“綠色、智慧、共享”的現代化產業空間華麗轉身,為美麗園區建設提供了鮮活的“海珠樣板”。
綠色轉型:三大路徑打造美麗園區
海珠區緊抓工業園區升級改造契機,堅定走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錨定“產業高端、生態優美、功能完善”的目標,保障服務市委、市政府“產業第一、制造業立市”戰略部署。核心路徑有三:
產業升級“綠”為先:嚴控高能耗、高污染、低水平項目,大力培育節能環保、清潔能源等綠色產業,構建綠色制造體系。
空間利用“效”倍增:優化布局,集約用地,建設共享治污設施和循環能源網絡,提升資源循環效率。
產城融合“智”共享:完善周邊交通、生活等基礎設施,引入智慧化管理,打造職住平衡、環境友好的示范空間。
在海珠區現代都市工業“56433”產業發展體系和美麗園區升級改造的共同推動下,海珠區產業發展成績亮眼: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從2020年的9.1%升至2025年的12.5%,第二產業占GDP比重從2020年的16.4%提升至2024年的17.7%,2025年一季度工業投資增速高達205.3%。
系統升級:三大措施破解美麗園區建設痛點
面對中心城區用地碎片化、效率低、環境設施短板等難題,海珠區聚焦三大領域,系統推進:
綠色低碳引領:優化能源結構,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構建循環產業鏈。
城市更新賦能:優化功能配置,改造老舊設施,活化歷史文脈,煥發區域新生。
生態宜居共享:拓展藍綠空間,完善公共服務,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實現從傳統“生產空間”向“生態共同體”的躍升。
如今,升級后的園區成為了海珠區產業發展的“梧桐樹”,吸引培育了新時代科技創新的“金鳳凰”:2022年以來,海珠區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實現從0到11家的突破(含6家制造業企業),省級專精特新制造業企業達46家,新增未來獨角獸制造業企業2家。
同時,很多園區也成為周邊居民休閑游憩的“網紅打卡地”,從“產城混雜”到“產城人融合”,生動詮釋了“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的美麗園區新理念。
華麗轉身:三大園區引領美麗園區建設實踐
多年的實踐,海珠區已培育出一批特色鮮明、成效顯著的美麗園區標桿:
【粵科海納園】:專注“硬科技”,全國首個聚焦“生命科學”與“檢測技術”的垂直主題園區,科技感十足。園區構建循環經濟體系,推廣資源高效利用模式,著力打造無廢建設與生物安全國產化標桿,設立國產技術成果展廳、聯合專家建立科普品牌、開展公眾教育等推廣示范經驗。獲評“廣州市科技企業孵化器”“海珠區創新企業示范基地”等稱號,是村級工業園綠色低碳轉型的典范。
圖1 粵科海納檢測技術裝備園
【海珠同創匯】:舊廠房的“文藝新生”,從低效舊廠房蛻變為花園式藝術街區,是空間提質增效的典范。園區實施空間重構與環境升級,對公共空間、建筑樓宇進行局部拆除、抽疏,根治消防安全隱患,將舊廠房打造成洋房式獨棟辦公空間、花園式藝術街區。深度踐行綠色低碳理念,應用海綿城市技術提升生態韌性,有力推動低碳、宜居、清潔、和諧的現代化生態園區建設,是廣州村級工業地塊改造、傳統產業及專業市場轉型升級的示范引領園區樣板。
圖2 海珠同創匯
【T.I.T創意園】:工業遺產“活”起來,成功實現工業遺產保護與時尚創意產業升級的完美融合,工業銹帶變身“生活秀帶”。園區秉持“修舊如舊,建新如故”理念,完整保留鑄造車間、機械車間等核心工業遺存風貌,改造舊設備為景觀小品,傳承紡織工業文化。綜合提升園區生態環境,綠化率超80%,建成園林式辦公空間,成為廣州新中軸南段重要生態節點。獲評“優秀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示范案例”、“紡織服裝創意設計試點園區”,是工業遺產活化與綠色低碳發展的示范標桿。
圖3 T.I.T創意園
這些風格各異的升級路徑,共同凝聚了海珠區“綠色創新、共享發展”的寶貴經驗,為全市乃至更大范圍的美麗園區建設提供了可借鑒的“海珠方案”。
未來已來:繪就更多“海珠樣板”
下一步,海珠區將繼續堅持高標準規劃、高水平建設、高效能管理,持續推動園區“美麗升級”,讓更多老工業區煥發新生機,成為中心城區耀眼的綠色增長極和宜居新地標,為廣州城市更新與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的綠色動能!同時,深挖示范經驗,強化政策協同與資源整合,重點圍繞環濕地價值圈等區域,實施“一園一策”精準培育,孵化更多美麗園區標桿,以點帶面推動全區園區建設全面提質增效。
(廣州市生態環境局海珠分局 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