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7 14:40 廣州市生態環境局
四月的海珠區,木棉如火,珠江潮涌。在廣州市九十七中曉園學校內,一件件以“發掘微觀生態之美,共筑地球美好家園”為主題的環保工藝美術作品正訴說著灣區青少年的綠色夢想。海珠區世界地球日中小學環保工藝美術創作大賽——這項由廣州市生態環境局海珠分局聯合區教育局、市環境科學學會等機構主辦、曉園中學承辦的賽事,已走過25載春秋。從最初30所學校的稚嫩筆觸,到如今輻射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教育品牌,海珠區中小學環保工藝美術創作大賽成為觀察海珠區生態環境宣教事業發展的鮮活窗口。
初心如磐:藝術賦能,播撒綠色種子
海珠區是廣州市的中心城區,面積90.4平方公里,被珠江前后航道環繞,74條河涌縱橫交錯,自然環境資源得天獨厚。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截至2024年末,海珠區常住人口176.99萬人。稠密的人口給生態環境保護帶來了諸多挑戰,為更好地守護這片土地,迫切需要在群眾中厚植綠色發展理念。
2000年,《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頒布5周年之際,海珠區環保局(現廣州市生態環境局海珠分局)聯合曉園中學,以“藝術+環保”的創新形式,發起首屆“世界地球日”中小學環保工藝美術創作大賽,以“2000年環境千年——行動起來吧!”為口號,吸引了全區30余所學校參與。
25年來,指導老師帶領著青少年,以繪畫、書法、手抄報、制陶、環保時裝秀、環保科技體驗、廣繡、主題講座等形式,將抽象的環保理念轉化為具象行動,培養“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的責任意識。藝術創作激發青少年對自然的敬畏與熱愛,這份熱愛又反過來澆灌出一件件美輪美奐的藝術作品,美育和環保互促共進。廣州市生態環境局海珠分局負責人感慨:“25年是‘一代人’的時間,這屆參賽學生的父母,可能正是當年參加首屆活動的學生”。如果說,孩子是綠色未來的種子,藝術是澆灌這些種子的最佳養分,當年播下的種子已長大成林。
形式蝶變:科技賦能,智慧生態萌芽
25年間,活動形式從傳統的繪畫、書法,發展為融合科技、文化、實踐的多元化平臺。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夕,大賽以“節能減排清行動,綠色奧運添活力”為主題,學生用易拉罐、廢舊紙箱設計制作時裝,“環保時裝秀”登上廣東廣播電視臺,首次實現“破圈”傳播。隨后,活動又增設環保科技賽道,鼓勵青少年創新工藝解決實際問題,2024年,參賽學生利用編程和機械設計知識,設計了一艘能夠自動收集河道垃圾的船只。此外,活動還在視頻直播的基礎上,打造了VR云展廳,30萬網友在線觀賞3D形式呈現出來的學生作品。
這只是海珠區生態環境宣教“數智升級”的一個縮影。2024年,在區文化館,海珠區以舞臺劇的形式開展六五環境日主題宣傳活動,并通過新花城網絡平臺現場直播,在線觀看人數達到了77萬人次,活動信息還在全區18條街道的“街坊融媒平臺”——微社區e家通矩陣發布,極大擴展和延伸了傳播空間。
政校合作:制度賦能,生態教育如火如荼
2019年垂直管理改革后,海珠區環保局調整為廣州市生態環境局海珠分局,原來區級實踐中建立的橫向聯系網絡和垂直管理系統碰撞,帶來資源整合與效能提升的雙重紅利,活動也迎來了更廣闊的舞臺,以大賽為紐帶,“行政主導+學校承辦+社會參與”的機制逐步成型。市環境宣教中心、市環境科學學會帶動高校、企業參與,提供VR展廳、無人機巡航等新技術、新項目,為活動注入了新思路、新動力。
近年來,“黨建領航,政校研企聯動”的模式推動了海珠區生態環境保護事業快速發展。2020年,區委常委會專題研究,明確要“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各級領導班子學習和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提高社會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培育綠色文化,引導公眾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構建生態環境保護社會行動體系,推進全民共治”。生態環境、水務、城管、林業、團區委等職能部門、群團單位緊密合作,在世界地球日、六五環境日、生物多樣性日、全國生態日、低碳日等環保相關節慶日舉辦環保設施開放等環保志愿活動。2024年暑假期間,海珠區依托城市志愿驛站,組織中小學志愿者團隊開展樹木保護宣講、入侵物種清理、水域巡護、綠美微課堂等志愿服務活動近70場,2500余名青少年志愿者通過參與服務,感受生態之美,提升環保意識。在全國最大城央濕地——海珠國家濕地公園,海珠濕地自然學校自主研發《海珠濕地校本課程》,推出《探秘濕地》《生機濕地》等系列課程,惠及10萬人次,獲“生態中國濕地保護示范獎”、首批“全國自然教育學校”等稱號,帶動形成自然教育的“海珠模式”。
灣區共融:活動影響日益壯大
隨著各級媒體連續多年跟蹤報道,海珠區世界地球日中小學環保工藝美術創作大賽吸引了過萬人次參與,影響力不斷擴大。2018年,“未來城市模型”項目帶動653個家庭共同參與,2022年,學生設計的“低碳出行”主題海報在廣州地鐵車廂展出,形成“線下創作—線上傳播—公眾互動”立體模式,獲得了裂變式的傳播效果。2025年,活動被廣東省生態環境廳選送參評2025年“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學校生態環境教育先進典型。
2015年,廣州市九十七中曉園學校與香港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締結為姊妹學校。譚李麗芬紀念中學的加入為海珠區生態環保教育注入了更多元的因子,兩地學生共同開展觀鳥研究、研寫粵港濕地生態比對報告、開展環保科技小發明等項目,合力創作的陶藝《同心磚》成為兩地聯動開展生態教育的見證。
如今,兩地生態教育經驗互鑒在海珠區已成為常態。2024年,“大灣區青少年生態環境綜合實踐交流營”師生到海珠國家濕地公園參觀研習,直觀感受廣州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進一步增強了對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認同、理論認同和情感認同。
作為活動承辦單位,曉園中學先后獲得“國際生態學校”“全國垃圾分類示范單位”、廣東省首批“綠色學校”等十余項環境教育榮譽。學生通過參加活動,環保意識和綜合素質得到提升,不少學生選擇攻讀環保相關專業,成為環保領域的專業人才。
展望未來:讓綠色種子長成參天林
25年風雨兼程,作為活動的發起者,廣州市生態環境局海珠分局見證了環保教育從“小眾倡導”到“全民行動”的蛻變。面對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雙碳”目標新形勢,海珠區計劃聯合大灣區城市,進一步深化“科技+文化”雙驅動,依托AI智能檢測、數字孿生技術優化自然教育方式。廣州市生態環境局海珠分局負責人表示,“生態教育沒有終點。我們將守正創新,以傳統藝術和現代科技的方式,引導青少年爭做綠色發展的倡導者、踐行者”。
(廣州市生態環境局海珠分局 廣州市九十七中曉園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