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30 17:57 廣州市生態環境局
作為廣州中心城區中唯一擁有萬畝濕地的生態明珠,海珠區始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錨定“國際濕地城、數字創新港、宜居幸福地”目標,以生態優勢賦能產業提質升級,以新質生產力驅動綠色低碳轉型,打造“美麗中國”可持續的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示范樣板,為超大城市中心城區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生動實踐。
一、生態筑基:濕地經濟激活綠色發展
海珠區以全國特大城市中心區最大濕地——海珠濕地為核心,構建“濕地+”經濟體系,推動生態保護與產業升級深度融合。通過生態修復工程,濕地物種數增至1938種,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成為城市“綠肺”與“固碳標桿”。依托“廣州碳普惠”平臺,設立多個低碳打卡點,吸引游客參與低碳行動,全民綠色生活漸成風尚。
圖一 海珠濕地碳普惠打卡點(區濕地和林業局供圖)
圍繞濕地打造“環濕地價值圈”,吸引綠色金融、文化創意、芯片制造等產業集聚。2024年,12家泛半導體企業入駐,形成“生態資源—低碳技術—高端制造”產業鏈閉環。濕地文旅IP年接待游客超1000萬人次,生態價值加速轉化為經濟動能。
二、數字賦能:琶洲引擎鍛造新質生產力
作為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的核心承載區,海珠區以琶洲為支點,推動數字經濟與綠色經濟深度融合,加速傳統產業提質升級,培育新質生產力核心增長極。
技術突破:出臺全國首個聚焦應用的大模型政策,發布全國首個大模型可信能力測評排行榜,建成全市首個大模型創新服務中心,超100個大模型項目集聚發展,夸克曼、云蝶科技等超50家大模型企業實現盈利。
圖二 琶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
產業煥新:聚焦“數實融合”,實施“智造煥新”工程,致景科技與阿里巴巴以紡織大模型建成服裝全品類跨境電商平臺,唯品會以營銷大模型改善用戶購物體驗,百度飛槳賦能雙魚建設全智能化生產設備、海外訂單增長20%。
集群崛起:打造全國首個人工智能大模型應用示范區,AI垂類模型之都建設初具成效,新一代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收突破1000億元。第三屆算法大賽吸引全球6003支隊伍參賽,成為廣東新質生產力十大標桿案例。琶洲入選全國首批全域數字化轉型典型案例,連續兩年上榜福布斯中國CBD競爭力十強。
三、機制創新:優化環境釋放發展活力
海珠區以制度創新不斷優化區域營商環境,為區域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形成三大特色經驗:
營商環境:打響“海珠合伙人”品牌,拓展線上撮合對接服務,線下走訪服務企業超2.5萬家次,協調解決物流成本、跨境支付難等突出問題。發布全省首個企業行政合規指導清單,推動民營經濟主體占全區比重超96%、“四上”企業占比提升4.3個百分點。
科創生態:產學研合作持續深化,全社會研發投入達93.74億元,增量排名全市第一。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6家、增長50%,累計培育獨角獸及未來獨角獸企業38家,總量位居全市前列。制定琶洲人工智能人才目錄,創評16名“琶洲領軍算法師”,推動中國數字人才評價中心落戶,吸引超過3000名數字經濟領域人才入駐。
改革攻堅:實施143個“一件事”改革主題,1100項事項可遠程辦理,1600個事項免紙質材料,完善1747項事務辦理指南,大幅壓縮審批時間。
四、未來圖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典范
錨定粵港澳大灣區“一點兩地”全新定位、廣州中心型世界城市建設愿景,海珠區將建設全球首個“濕地數字孿生城市”,打造萬億級數字經濟創新走廊,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構建15分鐘低碳生活圈,培育綠色科技獨角獸企業集群,深化人工智能大模型應用示范區建設。到2025年,力爭新一代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20%以上增長,大模型應用示范區營收超5000億元,讓新質生產力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
潮起珠江,綠涌海珠。這座千年商都的生態之心,正以數字為筆、低碳為墨,繪就“生態增值、產業躍升、人民幸福”的高質量發展新畫卷!
(廣州市生態環境局海珠分局 羅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