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5 14:24 廣州市生態(tài)環(huán)境局
為摸清生物多樣性本底情況,提升生物多樣性常態(tài)化監(jiān)測條件,夯實南沙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基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局南沙分局(以下簡稱“南沙分局”)謀劃了南沙生物多樣性保護基地(第一階段)項目,對南沙南部地區(qū)生物多樣性情況進行一次全方位摸底,構建南沙南部地區(qū)生物多樣性物種數(shù)據(jù)庫,全面系統(tǒng)掌握生物多樣性本底數(shù)據(jù),協(xié)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qū)的生物多樣性。
2025年2月,南沙分局完成了本次生物多樣性本底值全周期調查工作的第一部分——第一次冬季鳥類調查,為后期的工作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此次現(xiàn)場調查持續(xù)1周,已觀測到國家一級保護鳥類1種,為黑臉琵鷺;國家二級保護鳥類5種,分別為白腹鷂、褐翅鴉鵑、黑翅鳶、黑鳶、普通鵟;其他鳥類72種。該第一階段項目包括在南沙南部片區(qū)即南中高速、南沙港快速路以南,龍穴南水道以西、洪奇瀝水道以東,南臨深中通道,面積約35平方公里的范圍開展為期一年的生物多樣性本底值調查工作,以及固定觀測樣區(qū)建設、陸域生物多樣性監(jiān)測設備和水生態(tài)環(huán)境監(jiān)測設備布設等工作。
接下來,南沙分局將繼續(xù)穩(wěn)步推進生物多樣性本底值調查,以標準化、程序化的調查方法,全面摸清南沙南部片區(qū)生物多樣性本底數(shù)據(jù),夯實南沙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基礎,積極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xiàn)代化的南沙路徑和南沙實踐。
調查現(xiàn)場照片
本次調查觀測到的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鳥類
一、國家一級保護鳥類
濕地精靈-黑臉琵鷺
左圖源自網絡,右圖源自現(xiàn)場拍攝
介紹:黑臉琵鷺(英文名:Black-faced Spoonbill,學名:Platalea minor),鸛形目鹮科琵鷺屬。全身白色羽毛,嘴基到額、臉、眼周呈黑色,喙扁平而長,先端變寬呈琵琶狀,腿為黑色。繁殖期時,枕部有淺黃色冠羽,胸口也變?yōu)闇\黃色。1998年被列為《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瀕危等級;2017年被列為《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瀕危等級;2021年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保護野生動物。2020年底至2021年初冬季,全球種群數(shù)量達到5222只,2024年普查數(shù)據(jù)顯示,全球黑臉琵鷺數(shù)量已近7000只。
二、國家二級保護鳥類
①東方沼澤鷂-白腹鷂
左圖源自網絡,右圖源自現(xiàn)場拍攝
介紹:白腹鷂(學名:Circus spilonotus),鷹形目鷹科鷂屬,雄鳥頭頂、頭側、后頸至上背白色,具細而不明顯的黑褐色縱紋。喙呈鉤狀,黑褐色,基部淡黃色,蠟膜暗黃色。虹膜橙黃色,眼先和耳區(qū)黑褐色。肩、下背、腰黑褐色,具污灰白色斑紋。雌鳥體型稍大,虹膜黃色或橙黃色。頭至后頸黃白色,密布暗褐色縱紋。白腹鷂主要棲息于沼澤、葦塘、河流、湖泊等開闊的濕地,尤其是面積較大的蘆葦床,也棲息于稻田或草原等環(huán)境。2021 年在《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確定為無危(LC);2021 年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②叢林隱秘者-褐翅鴉鵑
左圖源自網絡,右圖源自現(xiàn)場拍攝
介紹:褐翅鴉鵑(學名:Centropussinensis),鵑形目鴉鵑科鴉鵑屬。體長40-52厘米,體重250-392克,全身羽毛大部分為黑色,而其兩翅、肩和肩內側的栗色羽毛,身形矯健而優(yōu)雅。褐翅鴉鵑是大自然的優(yōu)秀獵手,它們的食性十分廣泛。主要以毛蟲、蝗蟲、象甲、甲蟲、蜚蠊、蟻和蜂等昆蟲為食,同時也捕食小型脊椎動物(如蜥蜴、蛙類等),是農田和森林害蟲的“天敵”。2016年,在《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確定為無危(LC)物種。2021年,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③探秘天空的優(yōu)雅獵手-黑翅鳶
左圖源自網絡,右圖源自現(xiàn)場拍攝
介紹:黑翅鳶(學名:Elanus caeruleus),鷹科黑翅鳶屬。小型猛禽,成鳥頭頂、背、翼覆羽及尾基部灰色,臉、頸及下體白色。眼紅色,眼先具須狀羽,眼先須羽及眼上狹窄眉紋為黑色。喙小黑色,基部寬,蠟膜亮黃色,跗跖黃色。最大特征為黑色的肩部斑塊及初級飛羽。幼鳥羽色較成鳥不分明,頭頂和胸部染棕色。《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保護野生動物,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Ⅱ。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將其評為無危物種,但在中國部分地區(qū)數(shù)量稀少,隨著森林采伐和棲息地破壞等,生存面臨一定威脅。
④高空“偵察兵”-黑鳶
左圖源自網絡,右圖源自現(xiàn)場拍攝
介紹:黑鳶(學名:Milvus migrans),鷹形目鷹科鳶屬。在民間常被稱為老鷹或老鳶。是中型猛禽,體長在54-69厘米,翼展可達135-150厘米,雌性通常比雄性稍大。它們全身主要為深褐色,頭部和頸部顏色較淺,耳羽為黑褐色,腳呈黃色,爪子又長又鋒利,能輕松抓捕獵物。其虹膜為棕色,視力極佳,有利于遠距離鎖定獵物。鼻孔周圍的喙頂部皮膚為黃色,尾巴呈深叉型,這是黑鳶的顯著識別特征。2016年,在《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ver3.1確定為無危(LC);2021年,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⑤空中 “V” 影-普通鵟
左圖源自網絡,右圖源自現(xiàn)場拍攝
介紹:普通鵟(學名:Buteo japonicus),鷹科鵟屬。中型猛禽,體長約50-59厘米,體重約500-1300克,體色變化大,有淡色型、棕色型和暗色型,以棕色型為主。淡色型頭具狹窄暗色羽緣,頦和喉具淡褐色縱紋;棕色型喉乳黃色,具棕褐色羽干紋;暗色型喉、頰帶棕黃色紋,全身黑褐色,翅膀和尾部可能帶有淺色斑紋。普通鵟的體色變化與其地理分布和個體差異有關。2021年在《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確定為無危(LC);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廣州市生態(tài)環(huán)境局南沙分局 姚恩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