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9 15:37 廣州市生態環境局
一、城央濕地:全球都市中的生態奇跡
作為全球唯一位于超大城市中軸線上的國家濕地公園,海珠濕地以“萬畝果園”為基底,歷經十余年蛻變,成為鑲嵌在廣州城市心臟的生態綠洲。這里棲息著維管束植物835種、動物1204種,包括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東方白鸛、珍稀植物水松、蘇鐵等,經過多年的保育修復,昆蟲記錄從42種躍升至903種,鳥類從72種增至201種,包括多種珍稀瀕危物種,濕地水質從劣V類提升至III類——這一串數字背后,是數字化治理與生態修復深度融合的“海珠答卷”。
二、科技筑基:數據引擎驅動智慧濕地
1. 十二年積淀:從“萬畝果園”到數字濕地
海珠區努力打造“美麗中國”可復制的城市生態智慧治理示范樣板,在數字經濟與生態文明協同發展的背景下,以十二年濕地生態數據為基石,推動“數據要素×濕地生態”深度融合,在廣州數據交易所(海珠)服務專區揭牌儀式上,海珠濕地發布兩款創新數據產品,為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注入新活力。
一是濕地生態基礎數據庫:聚焦濕地生態系統的原始數據集合產品,包含多維度的環境監測數據,如水質、空氣質量、生物多樣性及土壤特性等指標。旨在為濕地保護、科研監測、環境評估和政策制定等提供基礎數據支持。
二是城央濕地自然科普庫:以濕地生態為主題的綜合性科普資源產品,涵蓋多樣化的數據形式,包括高清視頻、精美圖片、電子教材等內容。旨在展示濕地生態的多樣性,傳播自然科學知識,助力生態保護教育與公眾意識提升。
海珠濕地系列研發教材
2. 智慧治理:數字技術守護綠水青山
海珠濕地通過“新基建+生態”模式,以信息網絡為基礎,整合利用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基建技術,打造智慧化管理體系,為生態保護裝上“數字引擎”。
鳥類自動識別系統:依托AI算法,實現對鳥類及其棲息環境自動識別監測、統計分析及形成自動化報告,全面提升濕地公園的生態智能監測水平,切實且實時掌握濕地公園生態及生物多樣性變化動態,提升濕地公園保護效能和生態建設成果。
海珠濕地鳥類自動識別平臺
可視化生態監測系統:依托AI算法、無人機低空遙感等技術,持續采集、治理并呈現濕地水環境、水文、大氣、鳥類、植被覆蓋等數據,聯合科研機構形成濕地類型特征、濕地生態因子、樹冠圖譜等監測成果,動態監測濕地生態安全。進一步打開濕地有形邊界,開發并向外發布環海珠濕地生態價值圈環境指標展示網頁,擴大生態溢出效應。
環海珠遠地生態價值周環境指標展示網頁
昆蟲多樣性監測網絡:與廣東省科學院合作,通過紅外相機等技術,三年內發現“海珠斯螢葉甲”、“海珠琺軸甲”、“海珠微瓢蟲”三個全球新物種,其中1.2~1.3 mm的“微瓢蟲”成為城市濕地生態健康的微觀標志。
三、生態重生:從修復濕地到孕育生命
1. 科技賦能修復工程
水系活化:以自然恢復為主,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相結合的原則,連通濕地內的39條河涌,將珠江三角洲發達的水網系統完整恢復起來,通過物聯網傳感器監測水位變化,利用潮汐規律,引潮入涌,恢復潮間帶水文過程,讓河道實現自由呼吸,濕地范圍記錄魚類達到64種。
植被智慧管護:基于土壤特性數據,精準補種包括豬血木、杜鵑紅山茶和水松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植物多樣性突破800種。
2. 生物多樣性:城市中心的生命密碼
昆蟲王國:2020年啟動的昆蟲本底調查,揭開了城央濕地“隱秘的寶藏”——2021至2024年連續發現三種全球新物種,目前共發現昆蟲903種。
候鳥天堂:智慧監測顯示,海珠濕地分布有鳥類 201 種,其中夏候鳥 20 種,冬候鳥 86 種,留鳥 85種,旅鳥 10 種,不愧為中心城區的候鳥天堂。
全民守護:萬名“濕地志愿者”通過APP上傳物種觀測數據,公眾在“生態微課堂”見證螢火蟲種群回歸,科技讓保護與共鳴共生。
四、未來圖景:數智化引領可持續發展
海珠濕地將持續深化數據應用,探索生態保護新路徑:
1.濕地數據資源將更加緊密地融入城市發展的各個方面,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實現對濕地生態系統的實時監測與精準管理。
2.數據產品的研發將更加注重智能化與定制化,為政府決策、生態保護以及公眾服務提供更加精準的支持。
3.積極探索數據資源的商業化應用,推動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的轉化,為濕地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為區域經濟與數據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從數據積累到智慧應用,從生態修復到價值轉化,海珠濕地以科技之筆勾勒出“美麗中國”的綠色圖景,這里不僅是城市的生態綠洲,更是一座用數字解碼自然、用智慧守護未來的樣板之城。
(廣州市生態環境局海珠分局 海珠區林業和濕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