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免费影院,九九热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精品污一区二区三区,国内精品久久久精品电影院,成人免费在线观看av,婷婷综合在线观看,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av,av观看一区二区
公眾號
“廣州生態環境”
微信訂閱號
微博
“廣州生態環境”
官方微博
粵商通
“廣州生態環境”
粵商通
機器人
美麗廣州
看系列
美麗廣州
說系列
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2005中國環境狀況公報
【 字體:

2005中國環境狀況公報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 
 
 2006-06-15

 

  2005年,黨中央、國務院進一步加強對環境保護工作的領導,為解決環境問題、促進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2005年3月12日,中央連續第九次在兩會期間召開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發表了重要講話。胡錦濤總書記強調: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要清醒地認識到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對緩解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極端重要性。要高度重視并切實抓好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改善生態的各項工作,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實現良性循環。溫家寶總理要求:著力解決嚴重威脅人民群眾健康安全的環境污染問題,切實抓好水污染防治,加快城市大氣污染治理,嚴把建設項目環境準入關,嚴格環境執法。
  2005年12月3日發布的《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國發[2005]39號,以下簡稱《決定》),是指導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的綱領性文件。為了貫徹落實《決定》,2006年4月17日~18日國務院召開了第六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溫家寶總理、曾培炎副總理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溫家寶總理強調,做好新形勢下的環保工作,關鍵是要加快實現三個轉變:一是從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轉變為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并重,二是從環境保護滯后于經濟發展轉變為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同步,三是從主要用行政手段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這三個轉變是方向性、戰略性、歷史性的轉變,是中國環境保護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
  2005年,中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重要進展。重點流域、區域、城市和海域污染防治工作進一步加強,污染治理工程建設進度加快;繼續開展了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的環保專項行動;開展了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三同時”制度執行情況和全國環境安全大檢查;推進了生態省、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生態示范區和環境優美鄉鎮的建設工作;加強了核設施安全監管,保障了核與輻射環境安全。
  2005年11月13日由中石油吉化分公司雙苯廠爆炸事故引發了松花江重大水環境污染事件,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國務院有關部門、黑吉兩省人民政府和駐軍、武警部隊共同配合,積極開展污染防控工作,確保了松花江沿岸居民的飲用水安全。
  2005年,在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9.9%的形勢下,全國環境質量基本穩定。地表水水質無明顯變化,珠江、長江水質較好,遼河、淮河、黃河、松花江水質較差,海河污染嚴重;重點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總體良好;近岸海域海水水質有所改善,但東海、渤海污染較重;城市空氣質量較上年有所好轉,但部分城市污染仍然嚴重;酸雨分布區域保持穩定,局部地區酸雨強度或頻率加大;城市聲環境質量總體較好;輻射環境質量基本維持在天然本底水平。
  淡水環境
  狀況
  七大水系水質
  2005年,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遼河等七大水系總體水質與上年基本持平。
  國家環境監測網(簡稱國控網)七大水系的411個地表水監測斷面中,Ⅰ~Ⅲ類、Ⅳ~Ⅴ類和劣Ⅴ類水質的斷面比例分別為41%、32%和27%。其中,珠江、長江水質較好,遼河、淮河、黃河、松花江水質較差,海河污染嚴重。主要污染指標為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和石油類。 
  七大水系的100個國控省界斷面中,Ⅰ~Ⅲ類、Ⅳ~Ⅴ類和劣Ⅴ類水質的斷面比例分別為36%、40%和24%。海河和淮河水系的省界斷面污染較重。
  長江水系 長江水系總體水質良好。104個地表水國控監測斷面中,Ⅰ~Ⅲ類、Ⅳ~Ⅴ類和劣Ⅴ類水質的斷面比例分別為76%、13%和11%,主要污染指標為石油類、氨氮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長江干流總體水質為優,與上年相比,各斷面的水質無明顯變化。干流云南段、上海段水質為輕度污染,其余河段水質為優或良好。
  長江支流總體屬輕度污染,與上年相比,支流總體水質沒有明顯變化。雅礱江、嘉陵江、漢江和烏江水質為優;大渡河、岷江、湘江、沅江和贛江水質良好(岷江眉山段為重度污染、贛江南昌段為中度污染);沱江水質輕度污染。
  長江三峽庫區水質為優,6個國控監測斷面均為Ⅱ類水質。與上年相比無明顯變化。
  長江國控省界斷面水質良好,20個斷面中,Ⅰ~Ⅲ類水質占80%、Ⅳ~Ⅴ類占15%、劣Ⅴ類占5%。與上年相比,省界斷面水質無明顯變化。水質較差的省界斷面為:皖—蘇交界的滁河汊河斷面(劣Ⅴ類);豫—鄂交界的白河新甸鋪斷面(Ⅴ類);川—渝交界的涪江老池斷面(Ⅳ類);滇—川交界的金沙江鐵路橋斷面(Ⅳ類);其余16個國控省界斷面均達到或優于Ⅲ類水質。
  黃河水系 黃河水系屬中度污染。44個地表水國控監測斷面中,Ⅰ~Ⅲ類、Ⅳ~Ⅴ類和劣Ⅴ類水質的斷面比例分別為34%、41%和25%。主要污染指標為石油類、氨氮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黃河干流屬輕度污染,水質與上年持平。干流青海段、甘肅段水質優良;河南段、寧夏段、陜西-山西段,內蒙古包頭段、呼和浩特段,山東菏澤段為輕度污染;內蒙古烏海段為重度污染。
  黃河支流總體為重度污染,水質與上年持平。伊河水質為優、洛河水質良好;大黑河、灞河、沁河為輕度污染;湟水河、伊洛河為中度污染;渭河、汾河、涑水河、北洛河為重度污染
  黃河國控省界斷面水質較差。11個國控省界監測斷面中,Ⅰ~Ⅲ類占9%,Ⅳ、Ⅴ類占55%,劣Ⅴ類占36%。水質較差的省界斷面為:黃河干流寧—蒙交界的拉僧廟斷面(劣Ⅴ類),渭河陜—豫、晉交界的潼關吊橋斷面(劣Ⅴ類)、汾河晉—陜、晉交界的河津大橋斷面(劣Ⅴ類)、涑水河晉—陜、晉交界的張留莊斷面(劣Ⅴ類)、湟水青—甘交界的民和橋斷面(Ⅴ類),其余省界斷面水質達到或優于Ⅳ類水質。 
  珠江水系 珠江水系總體水質良好。33個地表水國控監測斷面中,Ⅰ~Ⅲ類、Ⅳ和劣Ⅴ類水質的斷面比例分別為76%、18%和6%,無Ⅴ類水質斷面,主要污染指標為石油類、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氨氮。
  珠江干流總體水質良好,水質與上年持平。干流云南段水質為優;貴州段、廣西段水質良好;廣東段輕度污染(其中,長洲斷面水質為劣Ⅴ類,蓮花山斷面水質為Ⅳ類)。
  珠江支流總體水質良好,與上年相比無明顯變化。打幫河、都柳江、柳江、左江、漓江、桂江和東江水質為優;龍江、右江、邕江、賀江和北江水質良好;北盤江、磨刀門水道水體輕度污染。
  珠江省界斷面水質總體為優。7個國控省界斷面均達到或好于Ⅲ類水質。
  松花江水系 松花江水系屬輕度污染,42個地表水國控監測斷面中,Ⅰ~Ⅲ類、Ⅳ~Ⅴ類和劣Ⅴ類水質的斷面比例分別為24%、57%和19%,主要污染指標為高錳酸鹽指數、石油類和氨氮。
  松花江干流為輕度污染,與上年持平。干流長春段為中度污染;吉林段水質良好;吉林省出境斷面至哈爾濱上游江段水質良好;其余斷面為輕度污染。
  松花江支流總體為中度污染,與上年相比,支流水體總體上有所好轉。阿什河、飲馬河、伊通河為重度污染;呼蘭河、牡丹江為中度污染;嫩江、雅魯河、洮兒河為輕度污染。
  松花江國控省界斷面水質一般。Ⅰ~Ⅲ類水質占34%、Ⅳ類占66%,無Ⅴ類和劣Ⅴ類水質斷面。
  淮河水系 淮河水系屬中度污染,86個地表水國控監測斷面中,Ⅰ~Ⅲ類、Ⅳ~Ⅴ類和劣Ⅴ類水質的斷面比例分別為17%、51%和32%,主要污染指標為高錳酸鹽指數、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和石油類。
  淮河干流整體水質屬輕度污染,與上年相比,淮河干流水質無明顯變化。河南信陽段,安徽阜陽段、蚌埠段、滁州段,江蘇盱眙段為輕度污染;安徽淮南段為中度污染。
  淮河支流總體上屬重度污染,與上年相比,支流水質無明顯變化。浉河、潢河、史灌河、西淝河、沱河水質屬輕度污染;洪河、洪河分洪道、澮河屬中度污染;潁河、渦河為重度污染。
  山東境內河流總體上為中度污染,與上年相比,水質無明顯變化。張瞳河水質良好;城郭河、沙溝河、武河、沂河為重度污染;西支河為中度污染;其余河流均為輕度污染。
  淮河國控省界斷面水質總體屬中度污染,Ⅰ~Ⅲ類水質占13%、Ⅳ~Ⅴ類占56%、劣Ⅴ類占31%。
  海河水系海河水系屬重度污染,65個地表水國控監測斷面中,Ⅰ~Ⅲ類、Ⅳ~Ⅴ類和劣Ⅴ類水質的斷面比例分別為22%、24%和54%,主要污染指標為氨氮、石油類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海河干流為重度污染,與上年相比,水質無明顯變化。
  海河水系 其他支流為重度污染,與上年相比,水質無明顯變化。灤河水質良好;永定河、子牙河水體呈輕度污染;南運河、大沙河、漳衛新河、徒駭河、馬頰河、北運河等為重度污染。
  海河國控省界斷面屬中度污染,Ⅰ~Ⅲ類水質占24%、Ⅳ~Ⅴ類占38%、劣Ⅴ類占38%。
  遼河水系 遼河水系屬重度污染,37個地表水國控監測斷面中,Ⅰ~Ⅲ類、Ⅳ~Ⅴ類和劣Ⅴ類水質的斷面比例分別為30%、30%和40%,主要污染指標為氨氮、石油類和高錳酸鹽指數。
  遼河干流屬重度污染,與上年基本持平。
  遼河支流為重度污染,與上年相比,水質有所下降。東遼河、老哈河、西拉木倫河屬輕度污染;西遼河為中度污染;條子河和招蘇臺河為重度污染。
  遼河水系國控省界斷面水質較差。3個水質監測斷面中,老哈河遼—蒙交界的甸子斷面為Ⅲ類水質;東遼河吉—遼交界的四雙大橋斷面為Ⅴ類水質,遼河吉、蒙—遼交界的福德店斷面為劣Ⅴ類水質。
  浙閩區河流水質
  浙閩區河流總體水質良好,與上年相比水質無明顯變化,32個地表水國控監測斷面中,Ⅰ、Ⅱ類水質占34%;Ⅲ類水質占41%;Ⅳ類水質占22%;Ⅴ類水質占3%;無劣Ⅴ類水質斷面,主要污染指標為石油類、氨氮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西南、西北諸河水質
  西南諸河西南諸河水質良好,與上年相比水質無明顯變化,17個地表水國控監測斷面中,Ⅰ類水質占6%;Ⅱ類水質占53%;Ⅲ類水質占23%;Ⅳ類水質占6%;劣Ⅴ類水質占12%,主要污染指標為鉛和高錳酸鹽指數。
  西北諸河西北諸河水質良好,與上年相比水質無明顯變化,28個地表水國控監測斷面中,Ⅰ~Ⅲ類水質占85%;Ⅳ類水質占7%,Ⅴ類和劣Ⅴ類水質各占4%,主要污染指標為氨氮、石油類。
  湖泊、水庫水質
  2005年,28個國控重點湖(庫)中,滿足Ⅱ類水質的湖(庫)2個,占7%;Ⅲ類水質的湖(庫)6個,占21%;Ⅳ水質的湖(庫)3個,占11%;Ⅴ類水質的湖(庫)5個,占18%;劣Ⅴ類水質湖(庫)12個,占43%。其中,太湖、滇池和巢湖水質均為劣Ⅴ類。主要污染指標為總氮和總磷。
  ●太湖
  湖體 2005年,太湖湖體高錳酸鹽指數和總磷年均值分別達到Ⅲ類、Ⅳ類水質標準,但由于總氮污染嚴重,湖體水質仍為劣Ⅴ類。湖體營養狀態指數為62,處于中度富營養狀態。與上年相比,湖體水質無明顯變化。
  在21個國控監測點位中,無Ⅰ~Ⅳ類水質,Ⅴ類和劣Ⅴ類水質的點位分別占33%和67%。主要污染指標為總氮。五里湖、梅梁湖污染明顯重于湖心區和東部沿岸區。
  水質類別
  環湖河流 太湖環湖河流為中度污染,與上年相比,環湖河流總體水質好轉,主要污染指標為氨氮、石油類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89個地表水國控監測斷面中,Ⅱ類水質斷面占1%,Ⅲ類占16%,Ⅳ類占28%,Ⅴ類占17%,劣Ⅴ類占38%。
  ●滇池
  湖體 2005年滇池草海處于重度富營養狀態,外海處于中度富營養狀態。湖體10個國控監測點位監測結果表明,草海水質為劣Ⅴ類,外海水質為Ⅴ類,草海污染程度明顯重于外海。與上年相比,湖體水質無明顯變化。
  環湖河流 2005年滇池環湖河流為重度污染,與上年相比,水質略有下降,主要污染指標為氨氮和五日生化需氧量。8個地表水國控監測斷面中,Ⅱ類水質占12%、Ⅳ類水質占25%、劣Ⅴ類水質占63%。
  ●巢湖
  湖體 2005年巢湖處于中度富營養狀態(其中,西半湖處于中度富營養狀態,東半湖處于輕度富營養狀態)。巢湖湖體12個國控監測點位監測結果表明,湖體水質總體為劣Ⅴ類(其中,東半湖為Ⅴ類水質,西半湖為劣Ⅴ類),西半湖污染程度明顯重于東半湖。與上年相比,巢湖水質無明顯變化。
  環湖河流 巢湖環湖河流12個地表水國控監測斷面中(包括兩個納污控制斷面),Ⅱ類水質占8%、Ⅲ類水質占8%、Ⅳ類水質占33%、Ⅴ類水質占8%、劣Ⅴ類水質占43%。主要污染指標為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溶解氧。
  ●其他大型淡水湖泊
  10個重點國控大型淡水湖泊中,興凱湖為Ⅱ類水質,洱海和博斯騰湖為Ⅲ類水質,鏡泊湖和鄱陽湖為Ⅳ類水質,洞庭湖和南四湖為Ⅴ類水質,白洋淀、達賚湖和洪澤湖為劣Ⅴ類水質。主要污染指標為總氮、總磷和高錳酸鹽指數等。
  與上年相比,鄱陽湖水質由劣Ⅴ類變為Ⅳ類,水質明顯好轉;南四湖水質由劣Ⅴ類變為Ⅴ類,水質好轉;其它大型淡水湖水質無明顯變化。
  8個湖泊中(其余兩個湖泊數據不全),洱海和鄱陽湖屬中營養狀態;南四湖和洪澤湖為輕度富營養;博斯騰湖、鏡泊湖、洞庭湖、達賚湖4個湖泊為中度富營養狀態。
  ●城市內湖
  監測統計的5個城市內湖中,昆明湖(北京)和玄武湖(南京)為Ⅴ類水質,西湖(杭州)、東湖(武漢)和大明湖(濟南)為劣Ⅴ類水質,主要污染指標是總氮和總磷;昆明湖和西湖處于輕度富營養狀態,玄武湖、東湖和大明湖處于中度富營養狀態。
  與上年相比,西湖水質由Ⅴ類變為劣Ⅴ類,水質下降;昆明湖、玄武湖、大明湖和東湖水質無明顯變化。
  ●大型水庫
  2005年,監測統計的10座大型水庫中,石門水庫(陜西)為Ⅱ類水質;千島湖(浙江)、丹江口水庫(湖北)、密云水庫(北京)和董鋪水庫(安徽)為Ⅲ類水質;于橋水庫(天津)為Ⅳ類水質,松花湖(吉林)為Ⅴ類水質;門樓水庫(山東)、大伙房水庫(遼寧)和嶗山水庫(山東)為劣Ⅴ類水質。其中,千島湖為貧營養狀態,于橋水庫為輕度富營養狀態,其他7座大型水庫均為中營養狀態(石門水庫因數據不全未做富營養狀態評價)。
  與上年相比,丹江口水庫水質由Ⅳ類變為Ⅲ類,水質好轉;松花湖水質由Ⅳ類變為Ⅴ類,大伙房水庫和嶗山水庫水質由Ⅴ類變為劣Ⅴ類,水質下降;其它大型水庫水質無明顯變化。
  2005年10座大型水庫水質狀況
  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
  113個環保重點城市中,泰安、曲靖和銅川水量不足未統計,其他110個重點城市的360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的監測結果表明,重點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總體水質良好。113個環保重點城市月均監測取水總量為16.1億噸,達標水量為12.9億噸,占80%;不達標水量為3.2億噸,占20%。河流型主要污染指標為糞大腸菌群,湖庫型主要污染指標為總氮。
  地下水
  ●地下水水質
  2005年,全國有160個城市(平原城市一般包括所轄地區)開展了地下水監測工作(其中,地級以上城市139個,縣級城市21個),地下水監測點控制總面積111萬平方公里。
  與上年相比,全國主要城市和平原區的地下水水質狀況相對穩定,局部地區有繼續惡化的趨勢。監測表明,地下水污染存在加重趨勢的城市有21個(主要分布在西北、東北和東南地區),污染趨勢減輕的城市14個(主要分布在華北和西北地區),地下水水質基本穩定的城市123個。
  【東北地區】極差-較差水質主要分布在白山、白城、大連和牡丹江;良好-優良水質主要分布在延吉、遼源、通化、鞍山、沈陽、鐵嶺等地。與上年相比,硝酸鹽、亞硝酸鹽的含量普遍呈上升趨勢,部分地區鐵、硫酸鹽、氯化物等含量也有所增加。
  【華北地區】華北地區各省(區、市)均有個別組分指標有明顯加重趨勢,主要加重指標有總硬度、硫酸鹽、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等。與上年相比,全區地下水水質總體保持穩定。邯鄲、唐山、通遼、包頭等地的地下水污染總體呈加重趨勢,石家莊、承德、廊坊、呼和浩特、集寧、烏海等地的地下水污染總體呈減輕趨勢。
  【西北地區】與上年相比,氯化物、硫酸鹽、硝酸鹽、亞硝酸鹽、氨氮等指標含量有所增加,安康氰化物含量有所增加。西峰、平涼、西寧、格爾木、獨山子、庫爾勒等地地下水水質優良且穩定。西安、安康、天水、銀川、石嘴山、米泉、烏蘇、喀什、呼圖壁、昌吉等地地下水水質較差或極差。
  【華東地區】地下水水質總體較好,與上年相比,華東地區污染指標含量基本保持穩定,個別地區有總硬度、溶解性固體、硝酸鹽、氟化物、化學需氧量等含量增加現象。山東省地下水水質以較差-極差為主,杭州、嘉興、溫州、臺州、阜陽、蚌埠、亳州、淮北、宿州、南昌、吉安等地也分布有較差-極差水質。
  【中南華南地區】地下水水質總體保持基本穩定,全區地下水水質由北向南逐漸變好。與上年相比,鄭州地下水污染趨勢總體減輕,黃石、長沙、湘潭、岳陽污染趨勢總體加重。除鄭州、咸寧、郴州等地屬于優良-良好水質外,河南、湖南和湖北其他城市主要監測點的地下水水質多屬較差-極差水質;廣東、海南地下水水質普遍較好。開封地下水中硫酸鹽、氯化物含量有增加,武漢鐵、錳含量也有增加,襄樊、黃石、長沙、北海、柳州地下水中各項常規指標含量都有增加。
  【西南地區】地下水水質以優良-良好為主,開遠、楚雄、貴陽、安順部分地段、成都和德陽主要監測點的地下水水質較差。與上年相比,除楚雄地下水污染程度加重外,其他區域地下水水質變化不大,僅個別組分有所增加(其中,硝酸鹽、亞硝酸鹽是含量增加的主要指標,溶解性固體、硫酸鹽等含量在個別地區有所增加)。
  ●地下水降落漏斗
  全國地下水降落漏斗188個。在具備系統統計數據的171個地下水降落漏斗中,漏斗面積擴大的有65個(面積擴大了6736平方公里)、漏斗面積縮小的有57個(面積縮小了2175平方公里)、漏斗面積保持穩定的有49個。
  2005年,長江三角洲地區由于采取封井限采地下水等地面沉降防治措施,地下水降落漏斗擴大趨勢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蘇州-無錫-常州地區第Ⅱ承壓含水層降落漏斗面積比上年縮小700平方公里。華北平原區域受長期過量開采地下水的影響,地下水降落漏斗仍在繼續發展,尤其是滄州-德州-衡水地區,深層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積繼續擴大,深度繼續加深。河北滄州第Ⅲ承壓含水層降落漏斗擴大了2089平方公里,最大水位埋深達到101米。
  ■廢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05年,全國廢水排放總量為524.5億噸(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為243.1億噸,生活污水排放量為281.4億噸);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為1414.2萬噸(其中,工業排放量為554.8萬噸,生活排放量為859.4萬噸);氨氮排放量為149.8萬噸(其中,工業排放量為52.5萬噸,生活排放量為97.3萬噸)。
  全國近年廢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05年,全國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為91.2%,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其中,重點企業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為92.8%,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非重點企業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為80.6%,與上年持平。
  措施與行動
  【湖南、重慶、貴州三省(市)交界地區錳污染問題查處】2005年8月,中央領導先后對湖南、重慶、貴州三省(市)交界地區錳污染問題做出重要批示。為貫徹落實中央領導的指示精神,國家環保總局會同三省(市)交界地區地方政府,制定了《湖南、貴州、重慶三省(市)交界地區錳污染整治方案》。按照污染整治方案的要求,三省(市)交界地區的41家電解錳企業先后開展了錳污染整治工作。截至2005年12月底,大部分電解錳企業已基本完成污染整治,三省(市)交界地區的河流水質情況得到改善,地表水環境質量達到國家Ⅲ類水質標準。
  【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進展】2005年,淮河、海河、遼河、太湖、巢湖、滇池、南水北調(東線)、三峽庫區及其上游流域化學需氧量削減目標完成率分別為100%、61%、65%、76%、95%、0、17%和33%。太湖、巢湖和滇池流域基本完成總磷削減任務。
  截至2005年底,“十五”水污染防治計劃確定的2130項治污工程中,已完成1378項(占65%)、在建466項(占22%)、未動工286項(占13%),完成投資864億元,占總投資的53%。淮河、海河、遼河、太湖、巢湖、滇池、南水北調(東線)、三峽庫區及其上游項目完工率分別
  為70%、56%、43%、86%、53%、54%、68%和68%,投資到位率分別為57%、55%、34%、77%、62%、15%、19%和77%。各流域分地區項目完工率為:
  淮河流域:山東、江蘇、安徽、河南分別為81%、64%、63%和56%。
  海河流域:北京、河南、天津、山東、山西、河北分別為91%、76%、67%、61%、49%和44%。
  遼河流域:遼寧、吉林、內蒙古分別為66%、44%和18%。
  太湖流域:上海、江蘇、浙江分別為100%、89%和79%。
  南水北調(東線):山東、江蘇分別為71%和51%。
  三峽庫區及其上游:四川、湖北、重慶、貴州、云南分別為79%、68%、66%、56%和39%。
  【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計劃目標達標情況】按照國務院關于淮河、海河、遼河、太湖、巢湖、滇池、南水北調(東線)、三峽庫區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十五”計劃要求的453個水質監測考核斷面中,270個斷面達標,占60%。
  以高錳酸鹽指數考核,淮河、海河、遼河、南水北調(東線)、三峽庫區及其上游水質監測斷面達標率分別為84%、57%、50%、45%和73%。以高錳酸鹽指數和總磷考核,太湖、巢湖和滇池水質監測斷面達標率分別為36%、50%和50%,各流域分地區水質監測斷面達標率為:
  淮河流域:河南95%、江蘇91%、安徽79%、山東68%。
  海河流域:天津87%、北京75%、河南67%、山東47%、河北40%、山西33%。
  遼河流域:內蒙古100%、遼寧40%、吉林38%。
  太湖流域:江蘇43%、浙江0%。
  南水北調(東線):江蘇57%、山東38%。
  三峽庫區及其上游:重慶100%、貴州100%、云南80%、湖北67%、四川58%。
  【重點城市飲用水水源地有機污染調查】黨中央、國務院領導高度重視飲用水安全問題,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曾培炎副總理曾多次就此作出重要批示。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解決飲用水安全問題的重要指示精神,國家環保總局于2005年啟動了全國重點城市飲用水源地水體中有毒有害有機污染物監測調查工作。共在56個城市的206個水源地布設了231個采樣點位,采集了2300余個樣品,獲得了37234個有毒有害有機污染物監測調查有效數據。通過監測調查,初步掌握了重點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有毒有害有機污染物(揮發性有機物、半揮發性有機物、有機氯農藥類、有機磷農藥類)的種類和濃度水平,為進一步制定飲用水源地有機污染物相關標準、規范和分析方法奠定了基礎,為進一步加強和深化環境管理積累了科學依據。
  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規章和標準
  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于2005年4月1日起實施;國務院頒布了《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國家環保總局制定頒布了《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資質管理辦法》、《廢棄危險化學品污染環境防治辦法》、《污染源自動監控管理辦法》、《環境保護法規制定程序辦法》、《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程序規定》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行為準則與廉政規定》。
  2005年,共發布各類環境保護標準104項,其中國家污染物排放(控制)標準26項,國家環境標準樣品24項,國家環境保護行業標準53項,國家污染防治技術政策1項。2005年成為國家環境保護標準發布最多的一年。
  嚴厲查處環境違法行為,開展環保專項整治行動
  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入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的通知》要求,2005年6月10日,國家環保總局、發展改革委、監察部、司法部、工商總局、安全監管總局在北京聯合召開“全國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電視電話會議,從2005年6月至11月,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為期5個月的“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全國共出動環境執法人員132萬人次,檢查企業56萬家,立案查處環境違法問題2.7萬件,已結案1.85萬件,其中取締關閉違法排污企業2609家,責令停產治理2170家,限期治理4302家,行政處罰9468家企業,依法處理有關責任人311人。一批污染嚴重的違法排污企業受到嚴厲查處,一批影響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一些地區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國際環境合作與交流
  2005年,胡錦濤主席、溫家寶總理、曾培炎副總理等國家領導人先后12次出席環保國際合作活動;全年安排國家環保總局領導出訪和參會團組14次,接待國外部級以上來訪團組31次;全年派出494個團組1379人次出訪60個國家和地區,邀請61個國家714人次外賓來華訪問;為全國環保系統提供境外培訓230人次;全年落實利用境外資金達1.45億美元。
  2005年,國務院正式核準中國加入《生物安全議定書》;曾培炎副總理出席聯合國環境署第23屆理事會并發表講話;首次向環境署捐款50萬美元用于支持環境署海嘯災后環境評價工作,中國常駐聯合國環境署代表處新舍竣工投入使用;中國與美國、巴西、烏克蘭等國家新簽署或續簽了9個雙邊環境及核安全合作文件;國家環保總局首次在國外舉行“中非環境合作會議”,開啟中國為非洲培訓環保人才計劃;進一步開拓了大湄公河次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新合作機制,啟動了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開展環境合作的活動機制;有關各方就繼續設立第四屆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國合會)達成共識;全國青年聯合會主席周強榮獲聯合國環境署地球衛士獎,國家環保總局向加拿大國際發展署副署長謝孝旌等三位為中國環保國際合作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外國友人頒發了環境保護國際合作獎。
  全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
  2005年,全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為2388.0億元(比上年增加25.1%)。其中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289.7億元(比上年增加13.0%);工業污染源治理投資458.2億元(比上年增加48.7%);新建項目“三同時”環保投資640.1億元(比上年增加39.0%)。2005年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1%。
  海洋環境
  狀況
  2005年,近岸大部分海域水質良好,但局部海域污染嚴重。遠海海域水質保持良好狀況。
  全國近岸海域一、二類海水比例占67.2%,與上年相比上升17.6個百分點;三類海水占8.9%,下降6.5個百分點;四類、劣四類海水占23.9%,下降11.1個百分點。
  9個重要海灣監測結果表明,黃河口和北部灣海域水質較好,以一、二類海水為主;其次是膠州灣和閩江口,二類海水和劣四類海水各占50%;珠江口、遼東灣、渤海灣水質較差,四類、劣四類海水比例在60%~80%之間;長江口、杭州灣水質最差,以劣四類海水為主。
  2005年,四大海域近海海水比較,黃海和南海水質總體上較好,渤海水質一般,東海水質較差。與上年相比,四大海域近海水質均有不同程度好轉。
  黃海和南海一、二類海水比例較高,分別達到88.9%、85.8%。與上年相比,黃海一、二類海水比例上升5.5個百分點,南海上升8.0個百分點。渤海一、二類海水比例為66.0%,與上年相比,增加了25.6個百分點;四類和劣四類海水占19.2%,下降了26.1個百分點。主要污染因子為無機氮、活性磷酸鹽。東海一、二類海水比例為35.5%,與上年比較上升了18.3個百分點;四類和劣四類海水占52.7%,下降了8.6個百分點。
  2005年,全國沿海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中,海南、廣西、山東和廣東省近岸海域海水水質較好,上海、浙江近岸海域水質較差。
  赤潮 2005年,全海域共發現赤潮82次,較上年減少約15%,累計發生面積約27070平方公里,與上年基本持平,但有毒藻類引發的赤潮次數和面積大幅增加。大面積赤潮集中在浙江中部海域、長江口外海域、渤海灣和海州灣等。
  赤潮監控區繼續發揮作用,區內發現赤潮42次,累計面積近15420平方公里,分別約占全海域赤潮累計發生次數和面積的51%和57%。東海仍為赤潮的重災區。
  赤潮主要對沿岸魚類和藻類養殖造成影響,因赤潮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逾6900萬元。
  措施與行動
  【重點海域碧海行動計劃】國家環保總局繼2001年開始實施渤海碧海行動后,于2005年啟動了長江口及毗鄰海域、珠江口及毗鄰海域的碧海行動計劃工作。至2005年底,完成了長江口及毗鄰海域陸源污染物調查、入海通量監測和海上生態環境狀況調查和監測工作。完成了珠江口及毗鄰海域的調查和規劃方案。
  【部分沿海城市海水浴場水質周報】2005年6月~9月,國家環保總局繼續開展16個沿海城市28個海水浴場水質監測,發布17期《部分沿海城市海水浴場水質周報》。89.3%的海水浴場適宜或較適宜游泳。
  【海洋保護區建設】2005年,新建浙江樂清西門島和嵊泗馬鞍列島兩個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其中,西門島海洋特別保護區面積20余平方公里,保護區的建立將使37種巖礁生物,92種泥灘生物,世界級瀕危鳥類黑嘴鷗、黑臉琵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黃嘴白鷺、斑嘴鵜鶘等大量濕地鳥類以及目前國內分布最北的紅樹林區得到有效保護;馬鞍列島海洋特別保護區面積549平方公里,保護區的建立將使以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獨特的島礁自然地貌和潮間帶濕地為主體的島群海洋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
  全國環境安全大檢查
  黨中央、國務院對環境安全高度重視,明確要求有針對性地開展環境安全(特別是化工企業)大檢查,對可能造成重大環境污染的隱患,督促相關單位采取預防措施,完善相應預案。2005年12月,國家環保總局緊急部署各地開展環境安全大檢查,對江河湖海沿線沿岸的重污染、高危企業,特別是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上游和居民集中區周圍的大中型化工企業或化工園區,以及危險廢物貯存、處置場等重點區域和單位進行全面排查,截至2006年1月,全國共出動環境執法人員18萬人次,檢查企業4.9萬家。北京、天津等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排查企業2.8萬家,發現各類環境安全隱患或污染問題5800多處,對2351家企業下達了限期整改任務,對232家問題突出的企業實行了掛牌督辦。國家環保總局先后派出5個督察組,分赴遼寧等10個化工企業較為密集的省(市)進行了抽查,并對河北省邢臺鋼鐵有限責任公司等11家環境安全隱患問題突出的企業實施了掛牌督辦。
  松花江水污染事件
  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雙苯廠發生爆炸事故,約100噸苯、硝基苯和苯胺進入松花江,形成近百公里的污染帶沿松花江下泄并進入黑龍江,導致了嚴重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對沿江居民的生產生活產生了影響,引起國際國內的廣泛關注。
  事件發生后,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多次作出批示,要求有關地方和部門采取有效措施,積極做好應對工作,溫家寶總理親自到哈爾濱查看松花江污染狀況,部署防控工作。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通報,國務院成立松花江水污染事件處置工作協調小組,協調指揮污染防控工作。國家環保總局機關、直屬單位以及11個省市環保部門的300多名干部和專家與有關地方和部門聯合行動,及時監測和預測污染遷移變化情況。經過扎實有效的工作,確保了松花江沿岸居民的飲用水安全。2005年12月25日2時,中國在松花江、黑龍江設置的所有監測斷面硝基苯和苯濃度均低于中國國家標準,污染帶在中國境內歷時42天。
  事件發生后,中國政府本著坦誠相見,增信釋疑的原則,及時向俄方通報水污染最新動態;與俄方專家積極協作,聯合開展水質監測,及時向國際社會發布信息;主動加強與聯合國環境署等有關國際組織的交流,展示了我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中國政府采取的行動和措施得到俄方和國際社會的肯定。
  珠江北江鎘污染事件
  2005年12月16日,由于韶關冶煉廠違反法規規定,直接排放含鎘超標的污水,造成珠江北江水域發生重大環境污染事件。事件發生后,國家環保總局派專人及時進行技術指導和協調,協助廣東省政府進行應急處置工作。通過實施削峰降鎘、調水稀釋等一系列處置措施,至2006年1月26日污染警報解除。
  2005年全國特大、重大環境污染事件發生情況
  2005年,國家環保總局共接到76起突發環境事件報告,其中,特別重大環境事件4起,重大環境事件13起,較大事故18起,一般事故41起,536人中毒(受傷)。與上年相比,事件總數增加了9起。
  按事件起因分類,安全生產事故次生的環境事件26起(占34.2%),交通事故引發的環境事件26起(占34.2%),企業違法排污19起(占25%),其他5起(占6.6%);按污染類型分類,水污染事件41起,大氣污染事件24起,土壤污染事件13起,固體廢物污染事件4起,分別占總數的53.9%、31.6%、17.1%、5.3%(有些事件同時造成水、大氣、土壤污染)。全部污染事件均得到了妥善處理。
  大氣環境
  狀況
  城市空氣質量總體較上年有所好轉,但部分城市污染仍然嚴重。
  2005年監測的522個城市中,地級以上城市319個,縣級城市203個。空氣質量達到一級標準的城市22個(占4.2%)、二級標準的城市293個(占56.1%)、三級標準的城市152個(占29.1%)、劣于三級標準的城市55個(占10.6%)。主要污染物為可吸入顆粒物。
  與上年相比,可比的城市中,城市空氣質量達到或優于二級的城市比例比上年增加12.6個百分點;劣于三級的城市比例比上年減少9.9個百分點。城市空氣質量有所改善。
  空氣中主要污染物 顆粒物仍是影響空氣質量的首要污染物,但總體比上年好轉。在可比的城市中,40.5%的城市顆粒物超過二級標準,比上年減少12.0個百分點;超過三級標準的城市占5.5%,比上年
  減少9.4個百分點。
  顆粒物污染較重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山西、寧夏、內蒙古、甘肅、四川、河南、陜西、湖南、遼寧、新疆、北京等省(自治區、直轄市)。
  城市二氧化硫總體水平與上年基本持平,在可比的城市中,二氧化硫年均濃度達到國家二級標準(0.06毫克/立方米)的城市占
  77.4%;超過國家三級標準(0.10毫克/立方米)的城市占6.5%。二氧化硫污染嚴重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北、甘肅、貴州、內蒙古、云南、廣西、湖北、陜西、河南、湖南、四川、遼寧和重慶等省(自治區、直轄市)。
  所有統計城市的二氧化氮濃度均達到二級標準,但廣州、北京、寧波、上海、杭州、哈爾濱、烏魯木齊、南京、成都、武漢等大城市二氧化氮濃度相對較高。
  “兩控區”二氧化硫污染情況 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區內可比的62個城市中,二氧化硫年均濃度達到二級標準的城市占45.1%,比上年增加4.5個百分點;超過二級標準的城市占54.9%,其中13個城市超過三級標準,占21.0%,比上年減少8.7個百分點,部分二氧化硫污染嚴重的城市二氧化硫污染程度有所減輕。酸雨控制區內可比城市中,二氧化硫年均濃度達到二級標準的城市占73.9%,比上年增加0.9個百分點;超過三級標準的城市占4.5%,比上年減少2.5個百分點。
  重點城市空氣質量 113個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城市中,海口、北海兩個城市空氣質量為一級(占1.8%)、湛江等46個城市空氣質量為二級(占40.7%)、58個城市空氣質量為三級(占51.3%)、7個城市空氣質量劣于三級(占6.2%)。與上年相比,達標城市增加15個,劣三級城市減少23個,國家環保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明顯改善。
  酸雨 2005年,全國開展酸雨監測的696個市(縣)中,出現酸雨的城市357個(占51.3%),其中浙江省象山縣、安吉縣,福建邵武市,江西瑞金市酸雨頻率為100%。
  2005年,全國696個市(縣)降水pH年均值范圍在3.87(江西省貴溪市)~8.35(新疆庫爾勒市)之間。降水pH年均值小于5.6的城市267個(占38.4%),其中,降水年均pH值≤4.0的城市為江西省貴溪市、湖南省長沙市和瀏陽市、湖北省秭歸縣、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
  與上年統計的527個城市相比較,出現酸雨的城市比例增加了1.8個百分點;降水pH年均值低于5.6的城市比例增加了0.7個百分點,其中pH值小于4.5的城市比例增加了1.9個百分點。酸雨頻率超過80%的城市比例增加了2.8個百分點。降水pH年均值低的城市以及高酸雨頻率的城市比例均比上年有所增加,表明2005年酸雨污染較上年有所加重。
  與上年相比,2005年華東地區酸雨發生頻率總體有所增加,其他區域酸雨發生頻率基本保持穩定。全國酸雨區域主要在長江以南,四川、云南以東,主要包括浙江、江西、湖南、福建、貴州、廣西、重慶的大部分地區。較重的酸雨區域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西和湖南三省;廣西西北部和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也存在較重的酸雨污染。
  北方城市中,北京,天津,遼寧的大連、丹東、鐵嶺,吉林的圖們,黑龍江的琿春,河北的承德,河南的洛陽、南陽,陜西的渭南、商洛等城市降水pH年均值低于5.6。
  酸雨控制區 酸雨控制區111個城市中,降水pH年均值范圍在4.02(湖南長沙市)~6.79(廣東云浮市)之間。出現酸雨的城市103個(占92.8%),酸雨頻率大于80%的城市25個(占22.5%),比上年增加3.7個百分點。降水pH年均值小于5.6的城市81個(占73.0%),比上年減少1.1%;降水pH年均值小于4.5的城市27個(占24.3%),比上年增加2.8個百分點。酸雨控制區內酸雨污染范圍基本穩定,但污染程度有所加重。
  ■廢氣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05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為2549.3萬噸(其中,工業排放量為2168.4萬噸,生活排放量為380.9萬噸);煙塵排放量為1182.5萬噸(其中,工業排放量為948.9萬噸,生活排放量為233.6萬噸);工業粉塵排放量為911.2萬噸。
  措施與行動
  【晉陜蒙寧交界地區電石鐵合金焦炭行業清理整頓】2005年,共取締關閉了185家不符合產業政策的企業,投資14.3億元對符合產業政策的933家企業實施除塵和收塵治理,目前經過驗收合格允許生產的企業369家(占39%);尚有264家企業停產治理(占28.3%);有約300家企業由于市場因素,處于自然停產狀態(占32.7%)。
  關停了一批違法排污企業。首批9個掛牌督辦案件涉及企業1159家,關停了199家,有384家企業通過整治達標后恢復生產。2005年10月29日至11月2日,監察部聯合國家環保總局對烏海市政府沒有按期關停16家小焦炭企業的有關問題進行了調查和取證,烏海市政府在短時間內對16家小焦炭企業實施了斷電和斷水措施。經過兩年多的持續整治,晉陜蒙寧交界地區電石鐵合金焦炭行業昔日“村村點火、處處冒煙”的狀況初步扭轉。
  【機動車污染防治】2005年,全國機動車保有量保持高速增長,全年生產汽車570.7萬輛,銷售汽車575.82萬輛,分別比上年增長12.6%和13.5%。汽車、摩托車保有量分別超過4300萬輛和9400萬輛,比上年增長20.6%和23.6%。
  隨著全國機動車保有量的增加,機動車污染日益突出。
  國家環保總局進一步強化了對新車、在用車和車用燃料的監督管理,全年共發布達到國家環保達標車型公告15批。2005年7月1日起全國全面實施國家第二階段排放標準,同時對國家第一階段排放標準的各種機動車(發動機)型不再進行核準,同時積極推進中國車用燃油低硫化工作,以保證國家第三階段機動車排放標準在全國范圍順利實施。2005年12月底,經國務院批準,北京市在全國提前實施國家機動車第三階段排放標準。
  【北京市實施第十一階段大氣污染防治措施】2005年,北京市繼續加強煤煙型污染控制,完成20噸以下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249臺,對27家單位的81臺20噸以上燃煤鍋爐進行脫硫治理;逐步提高機動車排放標準,從2005年7月1日起北京市全部供應符合國III標準要求的油品,加強在用車管理,完成更新淘汰老舊出租車2.8萬輛、老舊柴油公交車3900多輛,更新的車輛達到國III排放標準;加強對各類工地的管理和監督,強化工業污染控制,啟動了首鋼調整搬遷、北京化工廠停產等工作。通過采取一系列大氣污染措施,北京市實現了日空氣環境質量二級和好于二級的天數達到63%的目標。
  環境影響評價管理
  2005年,經全國各級環保部門辦理環評審批手續的建設項目314083個,其中國家環保總局審批項目948個,省級環保行政主管部門審批項目7532個,地市級環保行政主管部門審批項目106619個,環評制度執行率達到99.5%。檢查發現,全國部分地區仍有相當多的建設項目未到相應的環保行政主管部門申報和辦理環評手續。
  2005年,全國共有100239個建設項目建成投產,應執行“三同時”項目數72527個,實際執行項目數71848個,合格項目數68689個,“三同時”執行合格率94.7%。其中,國家級建設項目133個,執行合格率100%;省級建設項目1638個,執行合格率96.6%;地市級建設項目30860個,執行合格率93.9%;縣級建設項目67608個,執行合格率95%。實際執行“三同時”項目總投資20413.9億元,比上年增加8612億元,實際執行“三同時”項目環保投資641.4億元,比上年增加181億元。
  開展了建設項目環評和“三同時”制度執行情況大檢查。對全國5.5萬個在建和擬建項目進行了全面清查,查出不符合環保要求的建設項目1190項;叫停了30個違法開工的大型建設項目;對不符合準入條件、選址、選線不合理、污染防治措施不落實的45個建設項目暫緩審批;停止了6個不符合環境保護規定及未納入國家電力規劃的電力建設項目的審批。
  啟動了內蒙古、大連等行政區及鐵路、石化等重點行業及重要專項規劃環境影響評價試點;陸續推進瀾滄江中下游、大渡河、雅礱江上游、沅水流域等流域開發利用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開展了上海等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全國港口建設布局規劃、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等重點行業專項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對石化、林紙一體化等重大經濟技術政策的環境影響進行了調研和論證。
  聲環境
  狀況
  區域環境噪聲全國351個市(縣)中,城市區域聲環境質量好的城市有11個(占3.1%)、213個城市區域聲環境質量為較好(占60.7%)、118個城市為輕度污染(占33.6%)、6個城市屬中度污染(占1.7%)、3個城市為重度污染(占0.9%)。
  46個重點城市(拉薩市未監測)區域環境噪聲等效聲級范圍在52.1~57.9dB(A)之間,等效聲級面積加權平均值為54.5dB(A)。
  46個重點城市中,城市區域聲環境質量處于較好水平的有26個城市(占56.5%),處于輕度污染水平的有20個城市(占43.5%)。與上年相比,重點城市區域聲環境質量無顯著變化。
  道路交通噪聲全國364個市(鎮)中,道路交通噪聲平均等效聲級≤68.0dB(A)的有185個城市(占50.8%);>68.0~70.0dB(A)的有130個城市(占35.7%);>70.0~72.0dB(A)的有27個城市(占7.4%);>72.0~74.0dB(A)的有16個城市(占4.4%);>74.0dB(A)的有6個城市(占1.7%)。
  47個重點城市共監測道路長度7153.2公里,其中2034.5公里路段等效聲級超過70dB(A),占監測路段總長度的28.4%;平均等效聲級范圍在66.3~72.0dB(A)之間。道路交通噪聲長度加權平均等效聲級為68.7dB(A)。
  2005年,47個重點城市道路交通噪聲平均等效聲級較上年增加超過1dB(A)的城市有拉薩、昆明市;較上年降低超過1dB(A)的城市有秦皇島、銀川、北海市。
  生態省(市、縣)創建
  至2005年底,全國已有海南等9個省開展了生態省建設工作。寧波、青島、深圳、廈門、杭州、長沙、南京、濟南、蘇州、揚州、紹興、盤錦、鹽城、衢州、中山、舟山、懷化、黃山、馬鞍山、珠海、無錫、海寧、安吉、常熟、張家港、昆山、江陰、霍山、都江堰、上海閔行區、北京朝陽區、北京海淀區和密云縣等一批市(縣、區)開展了生態市(縣、區)創建工作。自1995年全國生態示范區建設工作啟動以來,國家環保總局先后批準9批全國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528個,考核驗收并命名國家級生態示范區4批233個。
  2005年,國家環保總局命名了99個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其中有北京市懷柔區北房鎮等94個鎮和山西省侯馬市新田鄉等5個鄉,主要分布在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目前,共命名了4批178個全國環境優美鄉鎮。
  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
  2005年6月3日,國家環保總局在人民大會堂舉辦了百余名市長參加的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市長峰會。曾培炎副總理發表重要講話,并為新命名的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區)授牌。與會市(區)長共同簽署了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市長倡議書,向全國所有城市的市長發出了保護城市環境的倡議。至2005年底,全國共有53個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和3個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區,目前還有24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100多個城市和城區正在開展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的創建工作。
  國家循環經濟試點省市、生態工業示范園區、ISO14000國家示范區和國家環境友好企業創建
  2005年,國家環保總局批準了鄭州市上街區、濰坊海洋化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貴陽市(磷煤化工)等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基地)建設規劃,主持論證了河南省義馬市、甘肅省武威市、陜西省韓城市、山東省日照市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截至2005年底,全國循環經濟試點省市8個,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區17個。截至2005年底,全國已有蘇州新區等26個區域獲得ISO14000國家示范區稱號,其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9個,經濟技術開發區10個,風景名勝區4個,行政區1個,保稅區1個,出口加工區1個。
  至2005年底,先后有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40家企業提出了國家環境友好企業創建申請,其中32家企業由國家環保總局批準授予“國家環境友好企業”稱號。
  固體廢物
  狀況
  2005年,全國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13.4億噸,比上年增加12.0%;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為1654.7萬噸,比上年減少6.1%。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為7.7億噸,綜合利用率為56.1%,與上年基本
  持平。
  措施與行動
  【法規標準建設】2005年4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開始施行,國家環保總局出臺了《廢棄危險化學品污染環境防治辦法》;修訂并頒布了12項進口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環境保護控制標準;制定并頒布了進口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環境保護控制標準——廢汽車壓件。
  2005年,國家質檢總局會同國家環保總局等有關部門制定并發布了關于禁止使用廢舊玻殼翻新再生顯像管的公告;商務部會同海關總署、國家環保總局聯合發布了禁止部分商品加工貿易的105號公告,禁止銅廢碎料等16種進口廢物的加工貿易。
  【醫療廢物環境管理】2005年,國家環保總局與衛生部密切配合,在上年專項檢查的基礎上,再次組織了對醫療廢物的專項檢查;國家環保總局與衛生部聯合發布了《關于明確醫療廢物分類有關問題的通知》,進一步加強和規范醫療廢物的管理工作;國家環保總局發布了《醫療廢物集中焚燒處置工程建設技術規范》等標準。
  【電子廢物污染防治】國家環保總局協同國家發改委、信息產業部指導廣東省環保局組織汕頭市編制了廢舊電器綜合利用產業化示范園區規劃,推進了廣東省汕頭市貴嶼鎮電子廢棄物環境污染的防治工作。
  【進口廢物管理】2005年,國家環保總局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進口廢鋼鐵審批管理工作的通知》,規范進口廢鋼鐵的審批和管理工作。2005年10月10日,國家環保總局的進口廢物審批實現了與海關電子口岸的聯網,提高了工作效率,強化了政府宏觀監控。
  加強對進口廢五金電器、廢電線電纜和廢電機定點加工利用單位的審批管理,2005年國家環保總局共分三批公布了28個省、市的502家企業為2005年的定點單位;加強了進口廢物的審批管理和對加工利用企業的監督管理,2005年共派遣40多人次現場檢查20個省份70多家企業,查處偽造證書300余份。
  繼續推動進口廢物的“圈區管理”工作。2005年8月國家環保總局發布了《廢棄機電產品集中拆解利用環境保護技術規范》。山東、河北、廣西等區市均開展了進口廢物加工園區的建設;江蘇開展了廢汽車壓件拆解試點園區的建設。
  【國際履約】2005年,中國政府批準《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并開展了相關履約工作;參加了與上述國際公約相關的工作會議;首次參加了聯合國危險化學品分類標簽會議(GHS)。此外,國家環保總局還組織召開了中挪水泥窯處置危險廢物環境管理研討會;組織有關單位召開了危險廢物管理政策與處理處置技術國際會議,推動了國內危險廢物管理;與農業部共同和德國開展了中德廢棄農藥管理項目。
  【城市環境衛生、保潔工作】2005年,城市道路清掃保潔面積為31.1億平方米,其中,機械清掃面積6.6億平方米,機械清掃率21.11%,比上年增加了3.1個百分點。全年清運生活垃圾、糞便1.95億噸,大中城市垃圾糞便基本日產日清。
  化學品進出口管理
  2005年共批準免于申報新化學物質728份,核發29份新化學物質環境管理登記證;核發116份新化學物質環境監管通知單。更新、發布了《已在中國生產和進口的現有化學物質名單》,增補收錄1465種化學物質,總數達到44500余種。
  2005年6月,國家環保總局與海關總署聯合發布《中國禁止或嚴格限制的有毒化學品目錄(第二批)》,將可能嚴重危害環境的7種有毒化學品納入有毒化學品進出口環境管理范圍,自7月10日起實施。2005年12月,國家環保總局與海關總署聯合發布《中國嚴格限制的有毒化學品目錄》,使納入環保登記的有毒化學品達到188種,自2006年1月1日起實施。2005年12月,國家環保總局與商務部、海關總署聯合發布《禁止進口貨物目錄(第六批)》和《禁止出口貨物目錄(第三批)》,將中國淘汰和國際公約禁止使用的20種有毒化學品列入禁止進出口貨物目錄,自2006年1月1日起實施。
  輻射環境
  狀況
  全國輻射環境質量 2005年度全國輻射環境監測網絡γ輻射空氣吸收劑量率監測結果表明,開展監測的部分省、區、市轄區內環境γ輻射空氣吸收劑量率在天然放射性水平調查時的本底水平平均值漲落范圍內。
  北京、包頭、南京、南寧、哈爾濱、重慶、烏魯木齊等城市的空氣中氡濃度為2.8~164.8Bq/m3,與往年監測結果基本一致,其室內氡濃度低于國家頒布的《住房內氡濃度控制標準》。上海、烏魯木齊等城市環境氣溶膠總α、總β保持正常水平。
  污染源周圍輻射環境 2005年,浙江秦山核電基地與廣東大亞灣/嶺澳核電站安全、正常運行。監測結果表明,浙江秦山核電基地和廣東大亞灣/嶺澳核電站周圍環境氣溶膠總α、總β和γ核素含量,大氣沉降物中總β放射性比活度均在本底漲落范圍內。
  秦山核電基地周圍地區井水和附近海域海水中放射性核素比活度未見異常,飲用水總α、總β放射性比活度均低于國家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符合飲用要求;其周圍環境土壤、潮間帶土和海、塘底泥樣品中除檢出天然γ核素238U、232Th、226Ra、40K外,人工放射性γ核素僅檢出137Cs,其含量與核電站運行前本底值無顯著差異,且與對照點處于同一水平,其他人工放射性核素含量均小于最低探測限。
  2005年度對秦山核電基地周圍環境中氚的監測結果顯示,個別外圍監測點可監測到雨氚、氣氚,含量高于運行前本底值,夏家灣監測點空氣中氚含量按月均值達379.2mBq/m3·air,雨水中氚含量按月均值達10.1Bq/L;其周圍地區湖塘水氚比活度高于對照點監測值和運行前本底值,秦山第三核電廠部分時段排放口海水的氚比活度高于取水口;秦山核電基地的全年氣載放射性流出物累計氚排放量低于管理目標值,對公眾造成的附加劑量低于國家規定的限值。
  在西大亞灣海域中,海水中氚的含量為13Bq/L,高于本底水平,其余人工放射性核素均在本底漲落范圍內。在海洋水生生物牡蠣樣品中,可監測到核電廠排放的關鍵核素110mAg,含量為0.04Bq/kg(鮮),與上年相比,其含量有所下降。
  電磁輻射污染源 監測結果表明,除個別移動通信基站架設天線的樓頂平臺電磁輻射水平超過國家有關標準外,絕大部分基站周圍建筑物室內及環境敏感點的電磁輻射水平均符合國家《電磁輻射防護規定》(GB8702-88)的限值;110kV輸電線周圍個別敏感點的無線電干擾超過國家標準;部分500kV高壓輸電線周圍環境電磁輻射水平超過國家規定的限值;部分廣播、電視發射設施周圍環境敏感點的電磁輻射水平超過了電磁輻射環境保護規定的限值。
  措施與行動
  【核安全法律、法規和管理規定】2005年10月4日國務院發布《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自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
  【放射源安全監督與管理】2005年,全國共發生各類放射源丟失被盜事故12起,其中重大事故3起(分別為黑龍江省7.13事故、上海銥-192探傷源丟失事故、吉林銥-192探傷源丟失事故),一般事故9起。所有丟失、被盜的危險源均已找回,除7.13事故有一人死亡外,未造成人員傷亡,輻射安全狀況比上年有較大好轉。
  2005年,共批準放射源與非密封放射性物質進出口400次,全年共進口放射源3000余枚,其中Co-60源、Cs-137源、Po-210源、Am-241源數量較多,分別達到1422枚、509枚、340枚和104枚。
  2005年,共完成11個單位輻射安全許可證的審查頒發工作,完成6個核技術應用類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專家審評工作。
  【鈾礦冶放射性污染防治專項行動】2005年,在全國建有鈾礦冶設施的14個主要省份開展了“鈾礦冶放射性污染防治專項行動”。通過申報登記和詳細排查,全面掌握了全國鈾礦冶行業的基本情況、初步摸清了歷史遺留問題和非法盜采的情況。對環境影響評價審批手續不全,“三廢”處理設施不完善、監測手段不齊備以及輻射防護措施不落實的單位,提出了限期整改意見,有效地促進了鈾礦冶設施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的開展。
  【全國輻射環境監測與應急】國家環保總局輻射環境監測技術中心和核與輻射事故應急技術中心及全國31個一級站(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兩個二級站(包頭、青島)陸續投入使用,構成了全國輻射環境監測網絡,加強了對重點輻射污染源及其流出物的監督性監測。大部分省市環保局建立了輻射事故應急隊伍,編制了應急方案,并在放射源丟失等放射性污染事故發生后,及時開展輻射環境監測,為事故處理提供了及時有效的支持。
  土地
  狀況
  根據土地利用變更調查,2005年全國主要地類面積為:耕地12208.27萬公頃、園地1154.90萬公頃、林地23574.11萬公頃、牧草地26214.38萬公頃、其他農用地2553.09萬公頃、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2601.51萬公頃、交通運輸用地230.85萬公頃、水利設施用地359.87萬公頃,其余為未利用地。與上年相比,耕地面積減少0.30%,園地面積增加2.31%,林地面積增加0.30%,牧草地面積減少0.21%,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面積增加1.11%,交通運輸用地面積增加3.37%,水利設施用地面積增加0.26%。
  2005年,全國耕地凈減少36.16萬公頃。其中:建設占用耕地13.87萬公頃、災毀耕地5.35萬公頃、生態退耕39.03萬公頃、農業結構調整減少耕地1.23萬公頃、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30.67萬公頃。此外,查出往年已經建設但未變更上報的建設占用耕地面積7.34萬公頃。
  1998~2005年全國耕地面積共減少760萬公頃,其中建設占用耕地141.78萬公頃。同期,通過土地整理復墾,共增加有效耕地面積213.17萬公頃。
  水土流失狀況全國水土流失面積35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37.1%,其中,水力侵蝕面積165萬平方公里;風力侵蝕面積191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山區、丘陵區和風沙區,特別是大江大河中上游地區。全國因水土流失每年流失土壤50億噸。
  措施與行動
  【全面推進國土資源規劃工作】國土資源部組織編制了《國土資源“十一五”規劃綱要》;推進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修編前期工作,全面部署省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前期工作;全國國土規劃前期研究不斷深入,遼寧、新疆國土規劃編制工作有序推進,廣東國土規劃編制工作正式啟動。
  【積極參與宏觀調控,鞏固土地市場治理整頓成果】認真落實開發區四至范圍,完成開發區規劃審核,在上年清理整頓成果的基礎上,核減開發區10個,壓縮面積5200平方公里。初步建成國家級開發區預警預測系統,完成全國160個國家級開發區監測分析。
  【水土流失治理】2005年,全國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4.6萬平方公里,其中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完成治理面積1.49萬平方公里,其他部門、地方和社會力量完成治理面積3.11萬平方公里。當年實施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小流域3402條,竣工的小流域2427條,完成土石方工程22.4億立方米,群眾投工6.54億工日。全國共改造坡耕地、溝灘地49.86萬公頃,營造水土保持林草286.3萬公頃,建設小型水利水土保持工程23.7萬多處(座),黃土高原地區新建淤地壩840多座。
  【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實施情況】2005年,國家實施了長江和黃河上中游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工程、黃土高原地區水土保持淤地壩試點工程、珠江上游南北盤江石灰巖地區和東北黑土區水土流失綜合防治試點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項目和財政八片等水土保持重點工程,水土保持重點治理縣600多個。
  【城市地質調查】“北京市多參數立體地質調查”取得初步成果。通過北京市生活垃圾處理現狀及選址地質環境調查,優選適合于垃圾填埋的地質環境,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和地質環境條件分出禁止填埋區、限制填埋區和可填埋區,選出了10處可供垃圾堆放的新場地,為北京市今后垃圾處理場地的規劃、選址和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在上年試點的基礎上,2005年開展了浙江、江西、海南、云南、四川、黑龍江、甘肅等省的主要城市環境地質問題調查評價工作。
  環保產業發展
  中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經過近30年的發展,已形成產業門類基本齊全,并具有一定經濟規模的產業體系,資源綜合利用和潔凈技術產品領域得到快速發展,環境保護服務業也取得較大進展。環保產品品種比較齊全,具備一定的生產配套能力,基本可以滿足目前一般環境污染治理的要求,但核心產品的技術水平和可靠性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2005年,國家環保總局、發改委、統計局聯合開展了以2004年為基準年的全國環保相關產業基本情況調查。結果顯示,2004年,全國列入調查的年產值200萬元以上的環境保護相關產業從業單位11623家,產業從業人員159.5萬人,產業收入總額4572.1億元,實現利潤393.9億元,應交稅金總額343.6億元,出口合同額62.3億美元,人均收入28.7萬元,人均利潤2.5萬元。
  地熱資源開發與保護
  全國經正式勘查并經國土資源儲量行政主管部門審批的地熱田103處,提交的可采地熱資源量每年為33283萬立方米;經初步評價的地熱田214處,地熱可采資源量每年約5億立方米。按目前的開發利用水平估算,全國每年可開發利用的地下熱水資源總量約67.17億立方米,所含熱量為969.28×1015焦耳(折合為3283.4萬噸標準煤的發熱量)。
  據最新統計,全國地熱資源直接利用量已達到13.76立方米/秒,年利用地熱能10779百萬千瓦時,居世界第一位。地熱開采利用量以每年近10%的速度增長,但地熱在能源結構中占的比例還很小,不足0.5%。2005年全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程度比較高的地區有廣東、天津、陜西、北京、云南、山東、福建等。
  2005年,為推進地熱資源可持續利用示范區建設,規范探采行為,保護資源和環境,國土資源部與中國礦業聯合會在全國組織開展了“中國地熱城”和“中國溫泉之鄉”的命名活動,批準命名了海南瓊海、北京小湯山、湖南郴州為“中國溫泉之鄉”。
  地質公園
  2005年,新批準國家地質公園53個,4個國家地質公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第二批世界地質公園,6個地質公園被推薦申報第三批世界地質公園,目前全國共有國家地質公園138個,世界地質公園12個。
  城市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建設
  2005年末,全國設市城市661個,城市人口35894萬人。城市面積41.27萬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面積3.25萬平方公里。城市范圍內人口密度870人/平方公里。全國全年完成城市市政公用設施固定資產投資5602億元,比上年增長17.64%。
  城市供水、節水 2005年,城市供水總量501億立方米,比上年增長2.27%;全年生產運營用水量209.6億立方米,占總供水量的比例由上年的43.11%下降到41.79%;全年公共服務用水量70.9億立方米,占總供水量的比例由上年的13.95%上升到14.14%;全年居民家庭用水量172.5億立方米,占總供水量的比例由上年的33.67%上升到34.41%。城市用水人口32682萬人,城市用水普及率91.1%,比上年提高2.3個百分點。人均日生活用水量204.1升,比上年減少6.7升。2005年,全國城市節約用水量38億立方米,與上年基本持平。
  城市燃氣與集中供熱 2005年,人工煤氣供應總量255.8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42.1億立方米;天然氣供應總量210.5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41.2億立方米;液化氣供應總量1222.0萬噸,比上年增加95.3萬噸。城市用氣人口29488萬人,燃氣普及率82.2%,比上年增加了0.7個百分點。2005年末,蒸汽供熱能力10.7萬噸/小時,熱水供熱能力19.8萬兆瓦;集中供熱面積25.2億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6.67%。
  城市公共交通 2005年末,全國城市擁有公共交通車輛30.96萬標臺,比上年增長7.9%,其中軌道交通車輛6133標臺,比上年增加1406標臺。每萬人擁有公共交通車輛8.63標臺,比上年增加0.22標臺。軌道交通運營線路網長度444公里,比上年增加44公里。城市公共交通全年運送乘客483.7億人次,比上年增長13.23%,其中軌道交通比上年增長24.26%。擁有城市客渡船只1169艘,運送乘客2.6億人次,比上年增長5.55%。城市出租車輛93.7萬輛,比上年增加3.3萬輛。
  城市市政設施 2005年末,擁有城市道路24.7萬公里、道路面積39.2億平方米。城市人均道路面積10.9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9平方米。全年城市污水處理量187.1億立方米,城市污水處理率51.99%,比上年提高6.32個百分點。
  城市綠化 2005年末,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106.0萬公頃,比上年增長10.16%。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由上年的31.66%上升至32.64%。全國擁有城市公共綠地面積28.4萬公頃,比上年增加3.1萬公頃;城市人均擁有公共綠地7.9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2平方米。
  森林
  狀況
  第六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表明,全國森林面積已達到1.75億公頃,森林覆蓋率為18.21%,活立木總蓄積量136.18億立方米,森林蓄積量124.56億立方米。全國森林面積占世界的4.5%,列世界第5位,森林蓄積占世界的3.2%,列世界第6位,人工林保存面積居世界首位。與第五次(1994~1998年)清查結果相比:有林地面積增加1596.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增加1.66個百分點,森林蓄積量增加8.89億立方米,林分每公頃蓄積增加2.59立方米,商品與公益林的比例由83∶17轉變為63∶37,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面積增加3個百分點,中齡林和近熟林面積提高2.99個百分點。
  病蟲害據統計,2005年全國林業有害生物發生面積為932.9萬公頃,防治面積為699.7萬公頃,防治率為75%,其中無公害防治率64%,成災率5‰。
  森林火災據統計,2005年全國共發生森林火災11542起,比上年減少14.3%,其中森林火警6574起(同比減少4.6%)、一般火災4949起(同比減少24.2%)、重大火災16起(同比減少57.9%)、特大火災3起(與上年持平)。
  2005年,全國火災受害森林面積7.37萬公頃,同比減少48.2%;2005年全國因森林火災傷亡152人(其中輕傷40人,重傷20人,死亡92人),同比減少39.7%。
  措施與行動
  【六大林業工程建設進展】2005年,六大林業重點工程共完成造林面積(人工和飛播造林)311.94萬公頃,占全國總造林面積的比重為85.51%,新封山育林面積236.55萬公頃。
  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 共完成營造林任務116.67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11.84萬公頃,飛播造林30.64萬公頃,完成新封山(沙)育林74.19萬公頃,森林管護面積達到9679萬公頃。
  退耕還林工程共完成退耕還林任務335.31萬公頃(含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退耕還林39.89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220.32萬公頃,包括退耕地造林86.12萬公頃,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34.20萬公頃,新封山(沙)育林114.99萬公頃,種草4.77萬公頃。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 共完成治理任務182.23萬公頃,其中:完成營造林任務74.22萬公頃,包括人工造林34.42萬公頃,飛播造林7.43萬公頃,新封山(沙)育林32.37萬公頃,完成草地治理面積28.18萬公頃,小流域綜合治理面積79.83萬公頃,建設水利配套設施1.76萬處。
  三北及長江流域等重點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 共完成營造林任務61.23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34.55萬公頃,飛播造林2.27萬公頃,新封山(沙)育林24.41萬公頃,低產低效林改造2.30萬公頃。
  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至2005年底,全國林業系統建立和管理的自然保護區已達到1699處,面積1.2億公頃,占國土面積的12.5%。
  重點地區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工程 共完成速生豐產用材林造林面積1.67萬公頃,其中,荒山荒地造林0.9萬公頃。
  【天然林資源保護有關政策】2005年6月,中國銀監會、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聯合下發《關于下達天然林保護工程區森工企業金融機構債務免除名單及免除額(第一批)的通知》,免除731戶木材采伐企業金融機構債務88.11億元,標志著天然林保護工程區森工企業因木材禁伐或限伐造成無力償還金融機構債務的主要問題得以妥善解決,對減輕森工企業債務負擔、促進森工企業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將起到重要作用。
  【創建園林城市】截至2005年底,已有87個城市(區)成為“國家園林城市(區)”,10個縣城成為“國家園林縣城”。
  【中國人居環境獎】截至2005年底,共有深圳、大連、杭州、南寧、石河子、青島、廈門、三亞、海口、煙臺、揚州和威海12個城市獲得建設部設立的“中國人居環境獎”。有152個城市或項目獲得“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有力地推動了城市政府改善城市人居環境的工作。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5年新批準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0處,到2005年末,中國共有187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根據其中170處統計,風景名勝區面積為6.9萬平方公里,供游覽面積3.1萬平方公里,年接待游人量3.7億人次。
  草原
  狀況
  中國天然草原面積3.93億公頃,約占國土總面積的41.7%,是耕地面積的3倍左右,林地面積的2倍多,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積為3.31億公頃,占草原總面積的84.3%。按行政區劃以西藏自治區草原面積最大,約8205萬公頃,占本地區土地總面積的68.1%,可利用面積約7085萬公頃;其次為內蒙古自治區,天然草原面積約7880萬公頃,占本地區土地總面積的68.8%,可利用面積約6359萬公頃。草原面積在1500萬公頃以上的還有新疆、青海、四川、甘肅和云南等5省(區),500~100萬公頃的有廣西、黑龍江、湖南、湖北、吉林、陜西等6省(區)。
  草原蟲、鼠害 2005年全國草原鼠害成災面積近3800萬公頃,其中嚴重危害面積近2133.3萬公頃。多年被鼠類危害造成的“鼠荒地”或叫“黑土灘”面積達800萬公頃,占全國13個鼠害常發省份可利用草原總面積的2.87%。通過無鼠害示范區建設項目的帶動,全年完成防治面積665.8萬公頃,僅牧草一項共挽回經濟損失估算5.99億元。
  2005年全國草原蟲災發生面積1866.7萬公頃,占全國13個鼠害常發省份可利用草原總面積的6.69%,其中草原蝗蟲危害面積1266.7萬公頃。蟲災以內蒙古、新疆、青海、四川、甘肅等地尤為嚴重。全年防治面積284.3萬公頃,挽回經濟損失2.54億元。退牧還草工程實施改善了草原生態植被,加上前兩年防治力度加大,2005年草原蟲害發生面積比上年明顯減少。
  草原生產力及草場退化 2005年草原生產力與上年基本持平。天然草原鮮草總產量93784萬噸,折合干草約29421萬噸,載畜能力約23031萬羊單位。從總體來看,除生態建設項目區外,全國天然草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家畜超載。17個重點監測省區的天然草原家畜平均超載率為35%,其中內蒙古、新疆、甘肅和四川等省區超載達40%以上。
  目前,全國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全國草原生態環境“局部改善、總體惡化”的趨勢還未得到有效遏制。加劇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草原過牧的趨勢沒有根本改變,二是不合理開墾、工業污染、鼠害和蟲害等對草原的破壞,三是亂采濫挖等破壞草原的現象時有發生。
  重點草原地區產草量變化情況
  
  草原火災、雪災 2005年全國共發生草原火災566起。其中草原火警499起,一般草原火災63起,重大草原火災3起,特大草原火災1起。受害草原面積53416.36公頃,沒有人員傷亡。重特大草原火災次數和受害草原面積仍處歷史低位水平。與上年同期相比,草原火災次數增加77起,增幅為15.75%;重大草原火災減少1起,減少25%;受害草原面積增加28291.66公頃,增幅為112.6%。
  據不完全統計,2005年入冬以來至2006年春,內蒙古、新疆、青海、甘肅、西藏5省區遭受雪災,受災牲畜2296多萬頭(只),因災死亡牲畜90.45萬頭(只),直接經濟損失達1.5億元。
  措施與行動
  【實施退牧還草工程】2005年中央投資退牧還草工程18.81億元,建設任務666.67萬公頃,草原補播200萬公頃,在內蒙古東部退化草原區、蒙甘寧西部荒漠草原區、青藏高原東部江河源草原區和新疆北部退化草原區四大片區實施,涉及內蒙古、四川、云南、西藏、青海、甘肅、寧夏、新疆等8個省區和新疆兵團的116個縣(旗、團場)。截至12月底,工程建設進展順利。按照退牧還草工程項目實施進度計劃,2005年完成建設圍欄面積600多萬公頃。據在新疆、內蒙古、甘肅、四川和寧夏等5省區選擇有代表性的20個退牧還草工程項目縣進行監測與效益評價看,退牧還草工程項目區植被得到明顯恢復,牧草產量提高46%。
  【草原保護與建設】草原家庭承包經營制進一步完善,全國已落實草原承包面積2億多公頃,約占可利用草原面積的70%,有效調動了農牧民保護建設草原的積極性。預計全國種草累計保留面積超過0.27億公頃,草原圍欄超過0.33億公頃,全國禁牧面積超過0.33億公頃。牧區和半牧區依賴天然草原放牧的生產方式逐步轉變,2000多萬頭牲畜從天然草原放牧轉變為舍飼圈養。一些地方積極引導草業產業化經營,加工干草產品200多萬噸,促進了草原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
  【草原立法與執法】針對草原超載過牧問題,依據《草原法》農業部制定了《草畜平衡管理辦法》,于2005年3月1日起施行。針對一些地方違法破壞草原等突出問題,農業部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草原監督工作的通知》,對全國草原監督管理工作做出總體部署。為保護甘草和麻黃草資源,農業部與國家發改委聯合印發了《關于下達2005年度甘草和麻草采集收購計劃的通知》。配合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赴新疆、內蒙古、四川等省區開展了貫徹實施《草原法》情況的調研,進一步推進了《草原法》的貫徹落實工作。
  礦山環境保護及治理
  2005年中央財政投入礦山環境治理項目資金75331萬元,地方配套投入資金280491萬元,在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安排項目194個。中央財政的投入帶動了地方政府和礦業企業對礦山環境治理的積極性,推進了礦業的可持續發展。
  2005年,經評審確認,28個單位具備“國家礦山公園”資格。
  生態家園建設
  實施生態家園富民行動,大力發展農村沼氣,推進鄉村清潔工程。“十五”期間,中央投資35億元支持農村沼氣建設,截至2005年,全國戶用沼氣達到1800萬戶,建成2497處大中型畜禽養殖場沼氣工程,生活污水凈化沼氣池13.7萬處。在湖南、四川、重慶等6個省(市)開展了鄉村清潔工程試點,通過建設糞便、垃圾、秸稈、生活污水處理利用設施,發展鄉村物業,變“三廢”(糞便、秸稈、生活垃圾和污水)為“三料”(燃料、肥料、飼料)實現“三凈”(家園、田園、水源),有效改善了農村環境臟、亂、差的狀況,從源頭防治農業面源污染。
  生物多樣性
  狀況
  物種 中國約有脊椎動物6266種(其中,獸類約500種,鳥類約1258種,爬行類約376種,兩棲類約284種,魚類約3862種),約占世界脊椎動物種類的10%。中國約有3萬多種高等植物,僅次于世界植物最豐富的馬來西亞和巴西,居世界第三位。其中苔蘚植物106科,占世界科數的70%;蕨類植物52科2600種,分別占世界科數的80%和種數的26%;木本植物8000種,其中喬木約2000種。全世界裸子植物共12科71屬750種,中國就有11科34屬240多種。針葉樹的總種數占世界同類植物的37.8%。被子植物占世界總科、屬的54%和24%。此外,中國已定名的昆蟲有3000多種。
  由于中國大部分地區未受到第三紀和第四紀大陸冰川的影響,因而保存有大量的特有物種。據統計,約有476種陸棲脊椎動物為中國所特有,占中國陸棲脊椎動物種類數的19.42%,其中約有1/3的兩棲類為特有種;在3萬多種高等植物中,約50~60%為中國所特有。大熊貓、金絲猴、朱鹮、華南虎、羚牛、藏羚羊、褐馬雞、綠尾虹雉、白鰭豚、揚子鱷和水杉、銀杉、珙桐、臺灣杉、銀杏、百山祖冷杉、香果樹等均為中國特有的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和植物。
  瀕危物種的現狀及其變化 隨著野生動植物物種保護工程的繼續推進,通過對瀕危物種棲息地的保護和恢復,大部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野外資源急劇下降的趨勢已得到有效遏制,種群動態逐步穩定;通過瀕危物種的拯救繁育措施,20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建立了穩定的人工種群,上千種珍稀瀕危野生植物在植物園、樹木園等培育基地得到良好保護,尤其是大熊貓、朱鹮、揚子鱷和紅豆杉、蘭科植物、蘇鐵等極度瀕危的野生動植物種群不斷擴大,2005年僅大熊貓全國繁育就達25只,成活21只,截至2005年底,全國圈養大熊貓種群數量為183只,大熊貓、朱鹮、野馬、麋鹿、揚子鱷等瀕危野生動物回歸自然工作已穩步推進。
  但總體來看,中國野生動植物資源總量不足、過度消耗的狀況仍十分嚴重,主要表現在:有些棲息地破壞和過度開發利用等原因,一些非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植物,特別是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野生動植物種群仍未扭轉下降趨勢。
  濕地 中國是濕地資源大國,世界各種類型的濕地在中國都有,中國還擁有世界上獨特的高原濕地。根據全國濕地資源調查(1995~2003年)統計,全國現有100公頃以上的各類濕地總面積3848萬公頃,其中,天然濕地3620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3.77%,人工濕地228萬公頃(只包括庫塘)。天然濕地占濕地總面積的94%,其中,濱海濕地為594萬公頃(占15%)、河流濕地為821萬公頃(占21%)、湖泊濕地為835萬公頃(占22%)、沼澤濕地為1370萬公頃(占36%)。人工濕地占濕地總面積的6%。2005年,
  中國新指定了9塊濕地為國際重要濕地。至目前,中國共有30塊濕地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中國濕地生物多樣性豐富,其中植被約有101科,高等植物中屬瀕危種類的有100多種;海岸帶濕地生物種類約有8200種(植物5000種,動物3200種);內陸濕地高等植物約1548種、高等動物1500多種,淡水魚類770多種。中國濕地的鳥類種類繁多,在亞洲57種瀕危鳥類中,中國濕地內就有31種(占54%);全世界雁鴨類有166種,中國濕地就有50種(占30%);全世界鶴類有15種,中國記錄到的就有9種;此外,還有許多是屬于跨國遷徙的鳥類。在中國濕地中,有的是世界某些鳥類唯一的越冬地或遷徙的必經之地。如鄱陽湖越冬的白鶴(GrusLeucogeranus)占世界總數的95%以上。
  措施與行動
  【自然保護區建設】2005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通知批準建立了17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72.8萬公頃,涉及河北、內蒙古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截至2005年底,全國共建立各種類型、不同級別的自然保護區2349個,總面積14995萬公頃,其中陸域面積14395萬公頃,約占陸地國土面積的15%。與上年相比,自然保護區數量增加155個,面積增加了172萬公頃。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43個,面積8899萬公頃,分別占全國自然保護區總數和總面積的10%和59%。
  【濕地保護】2005年,中國濕地保護工作得到明顯加強。濕地立法取得較大進展,濕地保護管理機構建設得到加強;積極實施濕地保護工程,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和濕地公園建設。2005年國務院批準《全國濕地保護工程實施規劃》。截至目前,全國已有1715萬公頃,近45%的自然濕地納入了473處保護區,僅2005年就新增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20多處。
  積極履行《濕地公約》,促進濕地保護。2005年11月8~15日,中國政府代表團出席了在烏干達首都坎帕拉召開的《濕地公約》第九屆締約方大會(COP9),中國成功當選為《濕地公約》常委會成員及財務小組成員,這是中國自1992年加入《濕地公約》以來首次成為常務理事國。中國科學院蔡述明教授成為“拉姆薩爾濕地保護獎”中國首位獲得者。2005年5月,中國與《濕地公約》秘書處合作在北京成功舉辦了《濕地公約》亞洲區域會議。
  【生物多樣性公約履約】國家環保總局根據《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七次會議要求,積極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按時完成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第三次國家報告及一些專題報告;多次召開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協調組工作會議,加強了部門之間的溝通和理解;積極組織“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系列宣傳活動,如:組織了首都主要20家媒體記者參加的紀念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座談會、“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新聞發布會、“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活動等;地方環保部門也積極組織了形式多樣的系列宣傳活動,形成了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良好社會氛圍;組織召開了生物多樣性保護培訓班,推動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工作。
  【生物安全議定書履約】2005年4月27日,國務院批準加入《卡塔赫納生物安全議定書》(以下簡稱《生物安全議定書》),核準文件于2005年6月8日交存聯合國總部,《生物安全議定書》已于2005年9月6日對中國生效,中國正式成為《生物安全議定書》締約方。
  《生物安全議定書》締約方的第二次會議于2005年5月30日至6月3日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召開。由國家環保總局、外交部、科技部、商務部、農業部、國家質檢總局、中科院、中國政法大學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派員組成的中國代表團積極參與了會議的各項議程。
  【生物物種資源保護工作進展】2005年初,國家環保總局聯合生物物種資源保護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著手全國生物物種資源保護與利用規劃編制工作,開展了《生物物種資源保護管理條例》的研究。2005年11月,第三次生物物種資源保護部際聯席會議原則通過了規劃文本,并對條例起草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2005年國家環保總局聯合教育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中科院以及國家中醫藥局等部門繼續開展了全國生物物種資源重點調查工作。2005年完成了第一批生物物種資源編目工作。
  為作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研究中第10專題“生物資源的知識產權問題研究”工作,國家環保總局聯合外交部、科技部、農業部、商務部、衛生部、質檢總局、林業局、知識產權局、食品藥品監管局、中國科學院、中醫藥局等11個責任單位制定完成了《生物資源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研究工作方案》和專題任務書,明確了生物資源知識產權保護研究內容、目標及各部門任務分工。
  【外來入侵物種防治情況】2005年農業部制定并頒布了《農業重大有害生物與外來入侵生物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收集了300余種外來入侵生物的信息數據,構建了“中國外來入侵物種”數據庫,編輯了《中國主要農林外來入侵物種名錄》。對10種主要潛在入侵物種進行了適生性風險評估。開展了8種主要入侵雜草、4種入侵昆蟲的綜合防治技術示范。繼續實施“十省百縣”外來入侵生物滅毒除害行動,動員1000萬余人次,對紫莖澤蘭、豚草、水花生和少花蒺藜草等進行了集中滅除,鏟除治理面積達2000萬余畝。
  【國際合作】推進UNEP/GEF中國生物安全框架實施項目進展。修改和完善《轉基因生物技術的發展與影響研究綜述報告》、《中國生物安全政策、法規與管理制度研究報告》。進一步完善轉基因魚、轉Bt基因抗蟲棉花、轉Bt基因水稻、轉基因大豆、轉nifA基因斯氏假單胞菌、轉Bt基因熒光假單胞菌、轉基因食品安全等轉基因生物風險評估與風險管理技術指南案例研究報告并編寫了相關指南。開展了轉基因棉花和轉基因大豆的風險評估和環境監測實驗研究,提出了國家生物安全信息交換所的設計方案。
  退耕還林工程實施情況
  退耕還林工程是迄今為止政策性最強、投資量最大、涉及面最廣、群眾參與程度最高的一項生態建設工程,涉及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1800多個縣、3000多萬農戶、1.2億農民。
  退耕還林工程自1999年啟動以來,累計完成中央投資902億元,實施退耕還林任務2094.22萬公頃,其中退耕地造林869.57萬公頃,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084.59萬公頃,封山育林139.7萬公頃。2005年,退耕還林工程完成投資268.12億元,其中生活費和糧食補助資金225.95億元,種苗費26.80億元,其他15.37億元;共完成退耕地造林86.12萬公頃,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34.20萬公頃,封山(沙)。
  農業野生植物資源保護情況
  目前,初步查清了《國家重點野生植物保護名錄(第一批)》中的191種農業野生物種的地理分布、生態環境、植被狀況、形態特征、保護價值、瀕危狀況等,初步建立了農業野生植物普查數據庫和圖像數據庫以及GPS/GIS信息數據庫。重點對野生稻、野生豆、小麥野生近緣植物、野生藥用植物、野生果樹等野生植物進行了資源調查與搶救收集保存,異地保存野生植物資源3000多份。建立農業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區達67個,對瀕危物種及其生境實施了有效保護。新發現野生稻分布點34個,小麥野生近緣植物2個新種。
  氣候與自然災害
  狀況
  全國基本氣候狀況2005年,全國平均年降水量較常年偏多;年平均氣溫較常年明顯偏高;全國大部地區年日照時數接近常年或偏少。年內,中國雖然沒有出現大范圍、長時間的嚴重干旱,春季沙塵暴次數也偏少,但臺風、暴雨洪澇、低溫凍害等災害較常年偏重,大風、冰雹、龍卷風、雷擊等強對流天氣頻繁發生。總體而言,2005年氣象災害接近常年,農業氣象年景較常年好;與上年相比氣象災害較重、年景較差。
  降水分布2005年,全國平均降水量631毫米,較常年偏多17.7毫米。除華北地區北部、西北地區、西南地區的西南部以及內蒙古等地的年降水量少于500毫米外,其他地區普遍在500毫米以上。
  氣溫分布2005年,全國年平均氣溫為9.4℃,比常年偏高
  0.6℃,是1951年以來第6個偏高年,與2003年持平,比上年略低,并連續第9年高于常年平均值。
  氣候災害2005年,全國出現了干旱、暴雨洪澇、臺風、大風、冰雹、雷擊、龍卷風、高溫、雪災、低溫凍害等多種氣象災害。年內,各類自然災害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042億元,因災死亡2475人,屬于災害偏重的年份。全年農作物受災面積3881.8萬公頃,其中干旱、暴雨洪澇受災面積占總受災面積的69%。華南南部出現了嚴重的秋冬春連旱,云南發生近50多年來少見的嚴重春旱,西北東北部以及內蒙古等地發生夏秋連旱,江南西部、華南西部一度秋旱明顯;西江、閩江、淮河流域及湖北、湖南、四川、遼寧等地發生嚴重暴雨洪澇災害,渭河、漢江流域秋季出現特大洪水。
  【旱災】2005年,全國干旱范圍偏小,損失偏輕。沒有出現大范圍、持續時間長的嚴重干旱,旱情較常年輕。但華南南部出現嚴重的秋冬春連旱,云南發生近50多年來少見的嚴重春旱,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初夏旱,西北東北部以及內蒙古等地發生夏秋連旱,江南、華南一度秋旱明顯。
  【臺風/熱帶風暴】2005年,8個臺風和熱帶風暴登陸中國,臺風強度大、范圍廣、災情重,臺風災害損失為1997年以來最嚴重。0509號臺風“麥莎”是2005年造成影響范圍最廣、經濟損失最重的臺風。
  【暴雨/洪水】暴雨洪澇災害較常年偏重,西江、閩江、淮河流域及湖北、湖南、四川、遼寧等地發生嚴重暴雨洪澇災害,渭河、漢江流域秋季出現特大洪水。
  【沙塵暴】2005年春季,全國共出現5次沙塵暴天氣過程。最強的一次沙塵天氣過程出現在4月27~28日,內蒙古二連浩特、阿巴嘎旗、滿都拉、錫林浩特出現了強沙塵暴。
  【雷擊】2005年,全國雷電災害呈現發生頻次多、范圍廣、影響大的特點。據不完全統計,2005年全國共發生雷電災害1.1萬多起,其中,雷擊致人傷亡事故700多起,引起火災或爆炸事故200多起,造成建筑物損壞1100多起,引起供電故障2700多起。全年雷電災害共造成1300多人傷亡,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6億元,間接經濟損失數十億元。
  【地震災害】2005年中國共發生5級以上地震22次,其中6~7級地震4次,5~6級地震18次,大陸地區13次,臺灣地區9次。
  2005年中國大陸地區有11次地震成災事件,共造成約208.4萬人受災,受災面積約15039.7平方公里;死亡15人、重傷90人、輕傷777人;造成房屋3457153m2毀壞,543515m2嚴重破壞,9916280m2中等破壞,10624541m2輕微破壞;地震災害總的直接經濟損失約26.3億元。(2005年中國大陸地震災害損失見下表)
  【地質災害】2005年,全國共發生各類地質災害17751起,其中造成人員傷亡或直接經濟損失50萬元以上的地質災害854起,全年共造成人員傷亡1021人,其中死亡578人,失蹤104人,受傷339人。
  【滑坡】全國共發生滑坡災害9359起,主要分布在福建、安徽、湖北、重慶、陜西、浙江、廣東等省(市)。其中福建省滑坡災害最為嚴重,全省全年共發生滑坡災害5934起,占2005年全國滑坡災害發生總數的63.4%。
  【崩塌】全國共發生崩塌災害7654起,主要分布在安徽、福建、浙江、海南等省。其中安徽省全年共發生崩塌災害6445起,占2005年全國崩塌災害發生總數的84.2%。
  【泥石流】全國共發生泥石流災害566起,主要分布在安徽、新疆、浙江、四川、遼寧、湖北、陜西等省(區)。其中安徽省全年共發生泥石流災害333起,占2005年全國泥石流災害發生總數的58.8%。
  【地面塌陷】全國共發生地面塌陷災害137起,主要分布在廣東、湖北、山東等省。
  【地面沉降】全國有50多個城市和地區出現了地面沉降,地面沉降區主要分布在長江三角洲地區、華北平原和汾渭盆地等地。
  【地裂縫】地裂縫主要發生在河南、陜西、江蘇、湖北、貴州、河北等省,多為地下水開采、煤礦采空及降雨等因素造成。
  【海水入侵】海水入侵主要發生在山東和遼寧兩省。山東省的煙臺、青島、威海、日照等地區海水入侵累計面積達649平方公里。遼寧省的錦州、葫蘆島、大連等地區海水入侵累計面積達740平方公里,其中大連地區2005年海水入侵新增面積27平方公里,其他地區海水入侵面積變化不大。
  海洋災害2005年,中國海洋災害頻發,影響范圍廣,沿海1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全部受災,造成經濟損失為1949年以來最嚴重的一年。風暴潮、赤潮、海浪、溢油等災害共計176次,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32.4億元,死亡(含失蹤)371人。
  2005年,中國因風暴潮、赤潮和海浪等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較上年增加約5倍。風暴潮災害(含近岸臺風浪)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29.8億元,死亡(含失蹤)137人,為2005年的主要海洋災害;近海共發生66起因冷空氣浪與氣旋浪造成的沉船與人員死亡海難事故,死亡(含失蹤)234人,直接經濟損失1.91億元;赤潮直接經濟損失0.69億元;海冰未造成明顯直接經濟損失。
  措施與行動
  【防雷措施】2005年1月,中國氣象局發布《防雷工程專業資質管理辦法》(中國氣象局令第10號)、《防雷裝置設計審核和竣工驗收規定》(中國氣象局令第11號)等兩個部門規章,進一步加強和規范防雷的社會管理工作。
  【人工增雨防雹作業】2005年,全國增雨作業目標區面積約258萬平方公里,各地共租用飛機37架,累計飛行作業608架次、1530小時;地面高炮、火箭人工增雨作業17600余次。有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大連、青島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實施了人工防雹作業45700余次,保護面積達44萬平方公里,有效地防止和減弱了冰雹對農業危害。
  【地震監測】地震監測臺網建設全面展開,監測范圍進一步擴大,監測能力進一步提高,90%的國土面積可監測3.0級以上地震。實現了全國地震速報系統實時聯網,地震速報的時間大大縮短,精度明顯提高。
  【震災預防】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的強制性國家標準《工程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技術規范》于2005年10月1日起實施。該標準規定了工程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的技術要求和技術方法,為各類建設工程選址與抗震設防要求的確定、防震減災規劃、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等工作中涉及的工程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提供了依據。
  【海嘯、地震國際緊急救援】2005年中國國際救援隊實施了印尼地震海嘯、巴基斯坦地震2次4批次國際救援行動。巴基斯坦7.8級地震后,中國國際救援隊派出兩批90人次,赴巴基斯坦重災區巴拉考特開展了32天的緊急搜救、醫療救治、疫病防治、災害評估、震后趨勢判定等工作,還擔當了現場國際救援協調人,發揮了重要的救援協調作用。此救援行動再次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
  農村改水、改廁
  截至2005年底,全國農村改水受益率為94.06%,比“九五”末提高1.70個百分點。其中,飲用自來水農村人口5.79億人,占農村總人口的61.32%,比“九五”期間增加6.12個百分點;手壓機井、雨水收集農村受益人口分別占農村總人口的20.79%和1.53%;其他初級改水形式的受益人口9860萬人,占農村總人口10.42%。
  截至2005年底,全國衛生廁所普及率達55.31%,比2000年提高11.09個百分點。其中,三格化糞池式、雙甕漏斗式、三聯沼氣池式、糞尿分集式和完整下水道水沖式廁所分別占農村總戶數的15.71%、4.96%、5.73%、0.41%和4.14%;其他類型衛生廁所現有6053.03萬戶,占農村總戶數的24.36%。
  注:本公報中涉及的全國性數據,除行政區劃、國土面積、森林資源、地震數據外,均未包括臺灣地區、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
  (另注:文中表格省略,詳細內容請見今日本報5—8版)

分享到:
微信 掃一掃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国偷自产中文字幕婷婷| 少妇自拍一区| 午夜免费av电影| 精品99免费视频| 一区二区91| 三级电影中文| 久久国产中文字幕|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久久婷婷| 日韩av免费网站| 欧美久久精品一级c片| 国产日韩欧美91| 国产91精品一区|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影片| 中文字幕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日韩视频一区|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星辰影视| 国产偷亚洲偷欧美偷精品| 午夜剧场a级片| 99爱精品视频| 国产91高清|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婷婷| 国产高清精品一区二区| 97视频久久久| 亚洲精品性|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久久电影院| 国产二区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免费一级视频| 亚洲精品久久久中文| 天天射欧美| 亚洲高清乱码午夜电影网| 欧美极品少妇xx高潮| 欧美在线精品一区| 国产麻豆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123bt|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黄| 久久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性old老妇做受|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免费 | 一色桃子av大全在线播放| 国产午夜一级片|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四色米奇| 国产真实乱偷精品视频免|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69| 午夜亚洲影院| 亚洲欧洲一区| 国产一区=区|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精品高潮呻吟视频| 午夜毛片在线看| 中文无码热在线视频| 国产高清一区在线观看| 午夜片在线| 一区二区欧美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hs| 欧美日韩国产午夜| 激情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在线|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爽大粗免费 | 91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午夜老司机电影|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日本| 国产极品美女高潮无套久久久| 97香蕉久久国产超碰青草软件| 午夜av免费看| 色就是色欧美亚洲| free性欧美hd另类丰满| 狠狠色狠狠色很很综合很久久| 国产精品偷伦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欧美一区二区激情三区| 91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玖玖爱国产精品| 99久久国产免费,99久久国产免费大片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色噜噜日韩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二区电影| 乱子伦农村| 91免费视频国产| 欧美日韩偷拍一区| 亚洲欧洲日韩在线| 欧美日韩卡一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