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有了自己第一份整體“體檢”報告:長江干流岸邊污染帶達600多公里,支流污染嚴重;長江生態系統也在不斷退化,國寶白鱀豚難覓蹤跡,長江鰣魚不見多年(4月15日新浪網)。
要改變長江污染,最該反思的是如何減少和杜絕跨省、跨流域、跨地區的河流污染問題。在這方面,萊茵河的有效治理很有啟發
性。
萊茵河流經歐洲9個國家,是世界上人與河流關系處理得比較成功的河流。之所以管得好,一是各成員國對污染的認識都很明確,認為一個“流域”就是一個大的生態系統,彼此息息相關;二是很多人自愿加入到民間環保組織中來;三是決策會議少,執行會議多。決策會議每年召開一次,決定重大問題,但監管和執行會議一年要開70多次,執行效率相當高;四是環保羞恥感在成員國之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建議、評論和批評很有效果。
此外,萊茵河保護委員會中的觀察員機構把自來水、礦泉水公司和食品制造企業等“水敏感企業”都組織了進來,使之成為水質污染的報警員。
雖然主席輪流轉,但萊茵河保護委員會的秘書長總是荷蘭人。因為荷蘭是最下游的國家,在河水污染的問題上,荷蘭人最有發言權,最能夠站在公正客觀的立場上說話。更重要的是,處于最下游的荷蘭,受“弄臟河水”之害最大,因此,對于治理污染最有責任心和緊迫感。
多年來,在地方保護和追求地方GDP的大前提下,犧牲環保利益換取經濟利益就成為環長江經濟圈破壞式發展思維和模式的時髦病,“你污染我,我污染他”成為灰色的環保潛規則。
僅有12人的萊茵河保護委員會成功保護好了流經9個國家的萊茵河。而流經19個?。ㄗ灾螀^、直轄市)的長江,盡管有數萬人管理,卻出現了嚴重的水源污染惡化趨勢,兩相對比,發人深省。
曾幾何時,一江春水向東流,寄予了中華民族的多少美好期盼,如今,卻是一江臟水向東流,讓人唏噓。其實,不僅僅是長江,包括黃河、淮河、松花江等在內的很多中國河流,都存在著和長江一樣跨省、跨流域、跨地區的轉嫁污染問題,由此帶來的水資源危機和公共危機迫在眉睫。因此,長江的轉嫁污染警鐘,也是其他河流的警鐘。治理中國江河污染,我們從來不缺少文件、規定、制度、人力甚至資金,缺少的是有創意的、人性化的、精心設計的有效制度和協調執行力。治理中國江河污染,萊茵河的經驗應該給我們很多有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