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記者 武衛政 2009-08-10
編者按
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恢復生機,不僅是治理江河湖泊的一項政策措施,更是站在生態文明的高度,指導新時期我國治水治污的重大戰略思想。
近年來,松花江、淮河、遼河、太湖流域先后開始“休養生息”的嘗試,取得明顯成效。本報今日轉載8月7日《人民日報》刊登的《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一文,介紹各地在推進“休養生息”戰略過程中所作出的努力。相信在科學發展觀指引下,一條條江河、一個個湖泊定能逐步恢復清麗的容顏。
防治江河湖泊尤其是重點流域的水污染,漸成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
2005年年底的松花江污染事件,2007年初夏太湖藍藻集中暴發,讓人們感受到水污染帶來的嚴重后果。淮河、滇池、巢湖等重點流域,都是治污多年,水環境質量卻無明顯好轉。
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報告在分析我們前進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時,首先提到“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現實中,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的一個突出表現就是:江河湖泊污染嚴重,水質下降,直接威脅人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
2008年年初,胡錦濤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淮河時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提出要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恢復生機。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成為指導中國新時期治水治污的重大戰略思想。
市長縣長當起“河長”
2007年5月,在哈爾濱召開的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會議傳出消息,國家已將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提到更高的戰略位置,并采取一系列舉措,進一步加大污染防治力度,讓松花江休養生息,促進全流域的可持續發展與和諧穩定。
這是國家第一次提出讓水環境“休養生息”。其內涵就是“給江河湖泊以人文關懷,不斷減輕其污染負荷,恢復生態系統的活力”。
2007年,原國家環保總局受國務院委托,與重點流域各省級政府簽訂了污染減排目標責任書,實行目標考核責任制。2008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專項規劃實施情況考核暫行辦法的通知,環境保護部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于今年上半年對淮河、海河、遼河、太湖、巢湖、滇池、三峽庫區及其上游、黃河中上游等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實施情況進行了考核。
從流域來看,松花江流域黑龍江、吉林、內蒙古三省區,淮河流域山東、河南、安徽、江蘇四省,遼河、滇池、巢湖流域,都建立了相應的水污染防治責任制。責任層層分解,還催生了一個管用的“河長制”。
太湖藍藻事件后,江蘇無錫市于2007年8月推行水功能區達標的“河長制”,全市各部門的黨政“一把手”分別擔任64條河流的“河長”,各區、縣乃至鄉鎮,大大小小的河汊也都指派“河長”負責,一河一策,逐條治理。“河長”們面臨的壓力是完不成任務就要被“一票否決”。“河長制”實施一年,全市79個考核斷面達標率就由原來的53.2%上升到76.62%。
今年,江蘇省在淮河流域全面推廣“河長制”,對流域內重點河流,由市、縣(區)主要負責人擔任“河長”,協調解決工作中的矛盾和問題,推動治污深入開展。云南省在滇池治污中,也開始推行“河長制”,把流入滇池的82條河道支流,一一掛在每個“河長”的名下,希望通過他們的嚴格督察,在今年年底實現所有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特別是農村居民生活污水不排入河道。
不抱帶污的“金娃娃”
水環境污染,問題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岸上的工業污水、生活污水、禽畜糞便、化肥農藥等污染物,大量進入水體,超過水體自我凈化的能力。休養生息,就要大力減輕水體負擔,重現生態平衡。
2007年,無錫市一舉關閉化工生產企業775家,3年任務1年完成。市長毛小平對此概括為:以湖為鑒,可正發展觀。
在遼河治污中,遼寧省以“鐵的決心、鐵的手腕和鐵石心腸”,對全省417家造紙企業全部實施停產治理,對治污設施不全和不符合產業政策的269家造紙企業實施了徹底關閉,并全部斷水、斷電、吊銷營業執照、拆除主要生產設備。
“關”、“停”之外,更需提高環境準入門檻,從嚴控制新的污染源。松花江流域三省區組織制定了具有區域產業特色的糠醛工業污染物排放地方標準。2008年,黑龍江省省級審批項目共退回、暫緩審批或否決43個省管大中型項目,占審批項目總數的8.5%。吉林省在建設項目環境管理上嚴把環境準入關口,對向松花江流域排放一類污染物的項目一律不批,對松花江流域新增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的建設項目實行前置審批制度,2008年全省共拒批了39個不符合規定的建設項目。
江蘇省已停止審批太湖流域六大重點行業新、改、擴建項目,以及其他排放含氮、磷等污染物的項目。山東省在南水北調沿線區域執行的COD排放標準,嚴于2008年國家行業標準2.5倍,促進了產業優勝劣汰。
減負的另一個要義,是加快治污項目建設,實現工業生產污水和生活污水達標排放。
截至2008年底,松花江流域列入規劃的222個治污項目,完成93個,占42%;在建117個,占53%,成為第一個有望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治污工程的流域。淮河流域目前共建成230座城鎮污水處理廠,形成處理能力約每日918萬噸,較2007年增加39座,新增處理能力約每日171萬噸,沿
淮四省流域轄區均實現縣級以上城市建成1座或1座以上污水處理廠。
為保障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實施,中央財政設立了“三河三湖”及松花江流域水污染治理專項資金,2007年、2008年分別安排“三河三湖”及松花江流域專項資金50億元。去年,國務院出臺擴大內需的10項措施,加大中央投資,其中對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予以重點支持。“十一五”前3年,國家開發銀行在淮河、太湖、三峽庫區及上游等8個流域累計發放貸款128.8億元,支持流域污染防治工作。
今年上半年的監測數據表明,與去年同期相比,七大水系Ⅰ~Ⅲ類水質比例提高6.2個百分點,全國地表水國控斷面高錳酸鹽指數平均濃度比去年同期下降14%。
亮“紅牌”時不手軟
我國正處在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雖然COD排放已出現下降趨勢,但重點流域的水污染防治依然任重道遠。
環境保護部污防司負責人介紹,全國地表水國控斷面中,目前劣Ⅴ類斷面所占的比例超過1/4。七大水系中,差于Ⅲ類水質的斷面比例近50%,劣Ⅴ類水質的斷面超過1/5。湖泊水庫富營養化問題日漸突出,28個重點湖(庫)中,水質差于Ⅲ類的有20個,主要污染指標為總氮和總磷,部分湖庫和河流水華頻繁發生,甚至影響到群眾飲水安全。
只有加大水污染防治執法力度,才能振奮信心,推進休養生息戰略。近5年來,國家開展了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身體健康環保專項行動。2008年,各地出動各類執法人員160余萬人次,檢查企業70多萬家次,對1.5萬家環境違法企業立案查處,掛牌督辦典型環境違法案件3000余件。
今年是我國進入新世紀以來經濟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環境執法的難度和壓力明顯加大。對此,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表示,要進一步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嚴管“兩高一資”(高污染、高能耗、資源消耗型)行業,集中開展鋼鐵、涉砷行業專項檢查;鞏固飲用水源保護區集中整治成果,持續開展環境保護后督察;著力整治城鎮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環境違法問題,切實發揮治污設施的減排效益。
來源:中國環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