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3 08:57 來源:珠江環境報
本報訊 辦賽事就是辦城市。近日,記者從廣州市生態環境局番禺分局處獲悉,近來,番禺區以廣州市打造美麗中國城市樣板為統領,在廣州市首創的“美麗廣州-美麗區縣-美麗單元-美麗細胞-美麗工程”立體化美麗城市建設模式牽引下,緊抓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廣州賽區打造美麗全運契機,推進廣州大學城協同開展“美麗生態環境、美麗城市空間、美麗文化風貌”三大品質提升行動,實施多項“美麗工程”,構建環境優美、青春活力、綠色智慧的“美麗細胞”集群,探索全域美麗、產城融合的發展路徑,著力成為廣州市打造美麗中國城市樣板的典型示范。
水景城交融,打造美麗生態環境
番禺區全力提升河道品質,完成大學城水生態示范區建設,構建“一軸一環”25.14公里生態碧道,實現水景、園景、城景和諧共生。通過補水及水動力提升工程、生態岸線構建及河床生態修復、水循環及生態濕地工程以及碧道工程等“美麗工程”建設,改善大學城河湖水環境,提升河涌水動力,構建大學城碧道體系。大學城中心湖已入選市級美麗河湖優秀案例。
為完善綠地系統,推動環境整治,番禺區圍繞全運會重點區域、路徑、場館周邊,推動綠化提升及環境整治。構建多級公園綠地系統,以中心湖綠地為核心,優化大學城的公園綠地系統,提升綠化景觀水平,引入適宜種植、四季有花有景的喬木、灌木和時花等植物品種,全方位、立體化豐富大學城的綠化和美化層次。推動綠道提質,對南沙港快速出入口綠化、引橋、橋墩、橋下空間進行整治提升,對赤坎橋周邊、內環路及環湖路(體育中心周邊)進行綠化提升,優化樹木花草配置和林層結構,優化標識系統,實現美麗綠道全線貫通。累計完成區域綠化整治提升約102畝,翻新快速路引橋并粉飾橋墩58個,新建及翻新村心公園和口袋公園4個,實施村環境整治提升項目7項。
低碳智慧賦能,建設美麗城市空間
大學城體育中心以“國際標準、嶺南風韻、綠色低碳”為核心理念,致力于實現賽事功能與賽后利用率的雙重提升,形成“賽時為賽事、賽后為城市”的可持續運營模式。在場館硬件改造方面,從降碳需、提碳效、碳補償三大方面進行升級,成為國內首批零碳體育場館,采用光伏發電、節水草坪、半開放式結構等綠色技術,年減排二氧化碳200噸。在場館運營方面,引入AR實景導航、AI智能安防等智慧系統,提升場館運營效率和觀賽體驗,實現科技與生態的深度融合。
番禺區釋放大學城作為“智核”的產業驅動力,發揮科創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聯動區域產業升級,服務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建強灣區首個國家未來產業科技園,加快推動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粵港澳大灣區)落地廣州大學城,打造“國字號”科創平臺矩陣。打造全國首個低空經濟應用示范島,政校企共建低空經濟“一基地一中心”,搶抓未來產業發展先機。
為打造美麗街區,番禺區投入5.7億元對大學城31條道路進行升級改造,路線全長約55.8公里。立足青年群體需求,構建全齡友好的慢行系統網絡。新建58公里彩色騎行道和慢跑道,采用活力橙、文化藍、科技紅等主題色彩,優化無障礙設施系統,實現步行、騎行、跑步三線貫通。采用“多桿合一”、智慧斑馬線、動態發光標志牌及自適應路燈,增強安全與智慧化水平。注重青年運動需求,在廣州大學城體育中心布局越野滑輪、攀巖等極限運動場地,以鮮明的色彩設計和活力元素,打造獨具特色的青年體育片區。
文化引領亮點,塑造美麗風貌
為推動村貌整治,番禺區對大學城四條村的村容村貌進行整治提升,總投資約1500萬元,實施“一村一品”改造,重點提升基礎設施。對四條村周邊沿路的環境進行整治,包括新建圍墻、牌坊翻新、外墻及店鋪招牌整飾等;對村重要節點(公園、廣場、出入口)提升改造,提升農房風貌及修繕隱患房屋;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將嶺南文化元素有機融入城市更新。依托全運契機開發龍舟文化展、水上項目等特色文旅項目,通過校村合作帶動村民增收,打造特色鄉村風貌帶,實現美麗鄉村可持續發展。
此外,番禺區還高標準打造廣州大學城科普科教文旅示范區,聯動長洲島、生物島開展粵港澳大灣區“島聯+”科普文旅發展計劃,開發歷史文化、健康生態等“谷島打卡行”研學路線14條。結合全運會氛圍優化場館周邊環境,在附屬公用設施設計中融入嶺南文化,并結合大學城中心湖公園及周邊自然山體,打造開放共享的生態體育公園,提升城市文化吸引力和辨識度。
(胡悅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