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8 18:00 廣州市生態環境局
近期,高溫多雨天氣密集,我市蚊媒繁殖進入高峰期,加之暑期人員流動頻繁,由伊蚊傳播引起的基孔肯雅熱、登革熱等疾病疫情正處于防控關鍵期。作為傳播媒介的伊蚊,通過積水等環境介質孳生、繁殖、聚集的,因此,預防基孔肯雅熱,阻斷傳播途徑,勢必要更加關注環境健康,核心邏輯簡要勾勒為:家居環境清理→社區聯防聯控→重點場所環境治理→生態環境長效保護。
一、家居環境清理:斬斷病毒的傳播途徑
留心觀察,蚊蟲繁殖的“溫床”就藏匿在日常生活場景中,花盆托盤、廢棄輪胎、閑置水桶甚至一片塑料薄膜的凹陷處,都可能因積水成為伊蚊的孵化場。因此,科學清源行動是我們防控蚊媒傳染疫情的基石,我們可以做以下這些事:
1.“翻盆倒罐”:檢查庭院、陽臺、屋頂,徹底清空積水容器。
2.“堵漏改造”:填平坑洼地面,疏通排水管道,加蓋儲水容器。
3.“日常檢查”:例如給水生植物換水時,刷洗內壁(蚊卵可能的附著處),雨天及時巡查易積水點。
二、社區共治:打造環境健康共同體
每一次環境清潔行動都是對傳染疾病的精準打擊,社區廣場上清掃填平的積水坑,樓道里轉運清理的濕水瓶罐,綠化帶中疏通的排水溝——這些看似微小的改變,正悄然提升整個社區的“環境健康免疫力”。而這,需要全民參與:
1.建立“鄰里守望”機制:互相提醒清理公共區域積水、發現蚊蟲孳生地及時通報物業/社區等。
2.推行“健康管家”行動:樓棟長定期巡查公共區域,社工科普提醒防蚊措施、社區醫生入戶指導防蚊措施等。
3.打造“無蚊孳生”空間:學校/幼兒園開展“清積水日”活動,公共綠地、下水系統防蚊管理等。
4.構筑立體“防蚊堡壘”:根據日出日落前后2小時是伊蚊活動最活躍的規律,科學有效地建立防御措施。物理滅蚊最安全,家庭安裝紗門紗窗、使用蚊帳,形成物理隔離屏障;化學消殺更徹底,針對成蚊聚集區(墻角、草叢、下水道),采用環保高效殺蟲劑噴霧(如選擇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等有效成分的正規產品)。
三、環境治理:守好防控關鍵崗
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水處理池等特殊場所,因易產生積水、有機物堆積,是蚊媒孳生的高發區域,也屬重點防控范圍,需重點關注。
1.污水處理廠污泥暫存區:暫存設施須具備防雨、防滲功能,避免雨水積聚形成孳生地;推行污泥 “日產日清” 機制,暫存時間一般不超過24小時;定期巡查暫存區周邊排水系統,確保無積水殘留。
2.生活垃圾填埋場:落實“雨污分流”措施,及時清理作業面周邊積水;填埋作業時同步覆蓋防滲膜,減少裸露區域積水;場區定期開展蚊蠅消殺。
3.企業污水處理池:企業對露天污水處理池加蓋封閉或安裝防蚊網;定期清理池壁污垢和底部淤泥(蚊卵易附著區域);檢查處理池周邊排水系統,確保尾水排放后無積水滯留。
四、長效防線:從應對到永續的環境健康
基孔肯雅熱等通過蚊媒傳播的疾病防控本質,是人類活動與生態環境的再協調,不遺余力地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全方位的環境健康,實現從應對防控到長效預防保護,我們還能做這些:
1.完善數字化監測防控:結合環境監測網絡與點位,充分應用蚊蟲密度等相關智能設備開展監測、預報等。
2.促進自然生態平衡:為作為蚊媒天敵的食蚊魚、蜻蜓等生物提供自然棲息地保障,保持生態平衡,從源頭上控制蚊媒產生,豎起生態防蚊“屏障”。
3.推動環境改善:全社會共同參與,從每一件小事著手,推動水、土壤、空氣等環境質量不斷改善,生態環境優美了,人居環境品質提升了,健康生活也就實現了。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碑斘覀儼循h境健康理念浸潤到生活點滴,把保護環境行動融入每一次“舉手投足”,就是守護健康家園的實際舉措,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
(廣州市生態環境局政策法規處)